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局之年,為響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大商所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商期貨、人保財險、黑龍江金象生化等相關主體開展了同江玉米收入保險項目,項目覆蓋玉米種植面積27.97萬畝,承保現貨12.47萬噸,保障金額達2.7億元,惠及農戶313戶(其中合作社3家)。
據了解,該項目采用收入險模式,有效保障了農戶在受到自然災害或在玉米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收入穩定。同時,項目還引進黑龍江金象生化有限公司(簡稱金象生化)開展基差采購,通過金象生化與部分投保農戶簽訂利用玉米期貨價格點價賣糧的購銷合同,改變農戶以往售糧方式,解決農戶銷售問題,形成了以期貨價格為賣糧依據的新型訂單農業模式。
政企共同發力 推動“保險+期貨”開展
同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江交匯處、三江口南岸,是中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縣,也是原國家級貧困縣。2021年同江市玉米種植面積50多萬畝,大豆111.86萬畝,水稻44.47萬畝。受地理因素影響,兩江交匯處洪澇災害多發,經常出現優質土地全年處于江面以下的情況,在早春受災后,可補種的其他作物較少,當地農戶收入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對高保額、多維度避險的風險管理產品需求日漸迫切。
2021年3月,佳木斯金融服務局、同江市委市政府結合黑龍江金融保險支持玉米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部署,在大商所共同推動下,決定在同江市首次實施玉米“保險+期貨”收入保險縣域覆蓋試點。
考慮到農民注重糧食的現貨收購價格,在多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項目參與方將“保險+期貨”升級為“保險+期貨+保底價收購”,引入金象生化開展糧食“二次增收”模式的探索,幫助農戶實現銷售端額外收益,基差收購環節共簽訂合同2.5萬噸。
2021年,同江遭受了強降水,7—8月,北部臨江地區出現較嚴重的洪澇災害,全市共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受災;8—9月,佳木斯地區降水分布不均,全市大部分縣(市)土壤墑情正常,只有樺南縣、富錦市和同江市土壤深層干旱,尤其是同江市土壤深層旱象較為嚴重,導致部分種植區域旱情較重,澇災、旱災兩路夾擊,農戶面臨減收風險。
同時,受市場因素影響,同江地區玉米種植成本大漲,在每畝800元以上,一旦受災或者價格下跌,農戶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拓展業務模式 發揮期貨市場重要功能
就在此時,“保險+期貨”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27.97萬畝玉米地都得到了收入保障。
2021年10月,參與共保的5家保險公司以“測產到戶”的方式進行精準測產;11月初,測產團隊進行合并定損,開始統計和賠付工作。最終313戶參保農戶的平均實際收入為849.08元/畝,27.97萬畝承保面積共賠付3171.8萬元,賠付率138.7%,是參保農戶自繳保費的7.56倍。
通過與政府基層干部和合作農戶溝通得知,當地老百姓對本次玉米收入保險試點項目十分滿意,從最初的不理解、不關心,慢慢轉變為支持與認可。對比黑龍江地區傳統政策性保險,成本保險保額不到400元/畝,大災保險保額670元/畝,而此次收入保險,農戶僅僅支出15元/畝的保費就獲得了962.47元/畝的收入保障。對于靠天吃飯的農戶而言,本次“保險+期貨+基差收購”模式幫助農戶實現種地期間保收入、秋收期間保銷售。冬去春來,在春耕前農戶實現了價格確定、銷路確定和收益確定,穩定了農戶生產預期,避免了生產盲目性,農戶端穩了這碗“飯”,收入保險的意義得以真正體現。
“‘保險+期貨’項目無論在養殖業還是種植業,保障功能及保障水平完全覆蓋且優于傳統的保險,廣大農民的認可度不斷提升。佳木斯市與大商所密切合作,是推進‘保險+期貨’向整市域發展的保證。”對于“保險+期貨”業務模式,時任佳木斯金融服務局局長的郭世科表示,佳木斯作為全國范圍內開展“保險+期貨”業務的領先示范市,此次項目為打造創新型農業保險樣本和推廣模式效應有著里程牌式的意義。
從本次項目效果來看,試點項目在玉米價格下跌、產量嚴重受損的復雜背景下,起到了良好保障作用,通過探索“保險+期貨+基差收購”模式,拓展了“保險+期貨”試點空間,增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了期貨市場在服務“三農”、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