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個數字會徽,3秒售空;1萬個數字火炬,上線即售罄。
乍一聽,你可能以為這是流量明星的粉絲在買周邊,但事實上,這是近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運會)數字藏品發售現場的真實情況。而在衍生品市場上,這兩款數字藏品已掛出原價17倍~5024倍的價格。
為什么大運會數字藏品如此受歡迎?它背后的價值又是什么?
大運會數字藏品上線
全球限量1萬個,秒光
2月14日,基于大運會會徽1:1建模而成的大運數字會徽正式在唯一藝術平臺發行,全球限量1萬個,19.9元/個。
2月15日,大運會火炬“蓉火”的同款3D版數字火炬也在支付寶旗下的鯨探平臺(原“螞蟻鏈粉絲粒”)正式發行,同樣限量1萬個,29.9元/個。
紅星資本局從發行方、支付寶等處了解到,由于兩款數字藏品都限量1萬個,數字會徽上線3秒后售空,數字火炬上線即售罄。
一物難求,很快就催生出了二次交易行為,直到2月17日,仍然有網友盯著實時變動的市場價格,試圖在最低價格時入手一款大運會的數字藏品。
需要說明的是,這兩款數字藏品分別在兩個平臺發行。其中,鯨探不支持二次交易,僅支持在180天后轉贈(不支持有償轉贈);而唯一藝術設有衍生品市場,用戶可以寄售。
截圖自鯨探平臺
紅星資本局發現,在唯一藝術平臺的衍生品市場中,截至2月18日10時,原價19.9元/個的數字會徽被掛出了359元-99999.99元的價格翻了17倍-5024倍。
不過,記者查詢實際成交情況發現,在近日成交的數字會徽中,最高賣到1666元/個,約翻了83倍,而最低20元/個。
系大運會63年來首次發行
“商業目的是第二位,意在讓更多人參與”
為什么大運會的數字藏品如此受歡迎?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自1959年首次舉辦大運會以來,這是大運會63年的歷史上第一次發行數字藏品。
所謂的“數字藏品”,可以看做是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衍生而來,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進入國內后,其金融屬性被“掐滅”,更多是與藝術品、文創產品結合在一起,用區塊鏈技術賦予其稀缺性。
大運會數字藏品的發行方成都造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江滔告訴紅星資本局,發行數字藏品,商業目的是處于第二位的。“你看它的價格定得很低,單價不到30元,我們其實是想讓普通大眾都能參與進來,讓更多人知道大運會、了解大運會。”
“對普通人來說,擁有一個大運會的火炬不太現實,但他(她)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形態來擁有獨一無二的數字火炬,這本身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江滔說。
江滔告訴紅星資本局,大運會舉辦這么多年來第一次出現數字藏品,這是基于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兩者互相成就。因為數字藏品的收藏者主要是年輕人,尤其是90后和00后。“數字藏品的傳播價值相當大。我們在數字藏品的詳情頁里都會介紹大運會,其實是希望更多年輕人通過這個渠道來認識大運會、參與大運會的。”江滔對紅星資本局說。
江滔告訴紅星資本局,未來可能有多種類型的賽事都會配套發行數字藏品,既可以推廣賽事,也可以增加紀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