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貿圣佳線上線下10場拍賣會共斬獲全年近25億的總成交額,從此邁入新征程。正因為有您的熱情支持與托舉,中貿圣佳才能更上層樓,舉目千里。2022年,中貿圣佳將繼續堅持“客戶第一、信譽至上、依法經營、開拓創新”的基本原則,為四海藏家呈現更多、更優秀的藝術品。
自2022春季拍賣會征集開啟以來,受到眾多藏家與藝術愛好者的支持和關注,在此衷心感謝您對中貿圣佳的信任。值此春拍征集火熱之際,特此發布官方預告,內含部分“拍品定妝照”,陣容強大,眾星云集,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拍品定妝照”
胡適(1891-1962) 手稿《南行雜記》(民國十四(1925)年九月)
水墨紙本 一冊
23.5×18.5cm(每頁)
出版:
1,《胡適的日記》(手稿本)(五),《南行雜記》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4日初版,原書無頁碼。
2,《胡適日記全集》第4冊,第301頁,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5月。
3,《胡適日記》(4),第207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著錄:
1,《中國現代作家日記叢書——胡適日記》第202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2,《胡適研究叢刊 第3輯》第274-275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8月。
3,《胡適傳記作品全集》第157—168頁,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
4,《楊振聲編年事輯初稿》第38頁,黃河出版社,2007年8月。
5,《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第23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6,《現代文壇派系研究以“英美留學族”為紐帶的考察》第184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
7,《現代文學論叢 真實背后的真實》第96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
8,《多才而多情的胡適》第162頁,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9,《珞珈風云 武漢大學校園史跡探微》第284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01月。
10,《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96頁,2018年。
11,《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第128頁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12,《紅樓新譚》第23頁,九州出版社,2020年1月。
陸儼少(1909-1993) 春江不老圖 并 行書七言聯
1986年作
立軸 設色、水墨紙本
畫心:197.5×110.5cm
對聯:179×48cm×2
出版:《華辰拍賣五周年精品》120頁,2006年。
說明:陸儼少為香港著名藝術收藏家、“三槐堂”主人王良福所作。
永安沈氏舊藏 明清扇面
鏡心 設色 水墨紙本
說明:
1,永安沈氏沈吉甫舊藏。沈吉甫,民國時期在津開設洋行,溥侗(溥西園)專為其整理題記書畫,所藏書畫大多歸于天津博物館。
2,囊括八大山人石濤合作、陸治、惲壽平、李世倬等明清名家作品。
明宣德 御制青花內外蓮池游龍紋盤
D:24.7cm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上博退賠
備注:原老標簽佚失
青花龍紋之最,當屬宣德。宣德御窯青花瓷器,以其胎質細膩潔白,釉色晶瑩肥厚,青花色澤艷麗,紋飾雄俊大氣著稱于世,在中國瓷器史上堪稱一代絕品,聲名顯赫,倍受歷代藏家珍視,名揚海內外,并成為后朝競相摹制的對象,被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宣德朝青花所繪之龍紋,筆法遒勁有力,氣勢威猛剛勁,遠為后朝所不及。
拍品為同類作品中尺寸較大者,五爪祥龍,卓然騰躍蓮間,盡展龍權天威,其撇口盤形,類例極罕,為明代歷朝競相臨摹之祖本。如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編號:63.155.1),美國弗利爾博物館(館藏編號:1975.99)藏之正德青花龍穿蓮紋盤,其造型、紋飾皆仿自本品;清代歷朝歷代官窯常見之各式云龍紋盤,更是以其為摹本。
徐仲南粉彩竹泉春雨圖瓷板
L:38cm W:27cm
來源:香港藏家舊藏。
7-8世紀思惟觀音像
合金銅嵌銀嵌紅銅
H:10.8cm
斯瓦特風格
參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7-8世紀斯瓦特坐像思維蓮花手觀音菩薩。
本尊思惟觀音,高發髻,紋飾別致精美,以卷草紋點綴其間,兩側梳有小髻,余發分股垂于雙肩。面部略短,鼻梁高挺,雙目為嵌銀眼,刻畫優美對稱,氣韻高貴。其半身微傾一側,舉手投足皆安然隨適,右手食指指向面頰,為思惟相。一枝蓮花自其左手升起,另一枝穩穩托住左足,使菩薩不沾俗世塵埃。
造像上身裸露,肌肉厚實勻稱,腹肌略凸起,下身著僧裙,衣褶鮮明,衣紋自然流暢。足下蓮瓣寬大飽滿,尊像包漿油潤光澤,造型大器,身姿婀娜曼妙,更為稀罕。堪稱斯瓦特早期作品精品。
斯瓦特佛造像為早期佛造像藝術史上光彩奪目的一個篇章,而來自于此的造像在市場上極為稀缺,經常是可遇而不可求。這尊古意盎然的造像帶領我們見證了當時這一個古老佛國之精妙工藝與虔誠之心,于這次出現在我們的拍場上更顯得難能可貴。
14世紀 止貢 · 巴仁欽貝像
西藏丹薩替寺 銅鍍金
H:25cm
此尊造像表現的題材應為西藏歷史上著名高僧止貢·仁欽貝(1143-1217年)。它的頭部發型與現知的止貢·仁欽貝造像完全一致,可以參照的實例很多,如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的14世紀銅鍍金止貢巴像、楊子先生收藏14世紀銅鍍金止貢巴像等。同時,它的表現極為超常,造像脖頸有蠶節紋、手足有輪寶相、座前有金剛杵,這些都是佛陀造像才能有的相好特征,在丹薩替風格造像中,堪當如此表現的上師屈指可數,止貢巴當為不二之選。
此像造型完美,風格圓熟,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充分展現了一位氣質非凡、德高望重的大師風范。從其雕刻技藝和藝術表現來看,它應當出自西藏丹薩替寺。因為它的全身多處表現出丹薩替造像鮮明的風格特點,如偉岸的身軀、圓實的肩膀、壯實修長的四肢、亮麗悅目的鎏金、大而肥厚的手足,飽滿寬肥的蓮花瓣等,無不散發著丹薩替造像迷人的藝術光芒。
唐.永隆元年 釋迦牟尼佛成道像佛板
中原 銅鍍金
H:11cm W:6.4cm THK:0.4-1.8不等
著錄:1915年日本大村西崖著《支那美術史·雕塑篇》
此尊佛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的造型樣式,是一尊十分難得的初唐時期佛教造像。整體鑄工精細,雕刻精美,佛像造型豐滿端莊,氣韻古樸生動,充分展現了初唐時期我國中原地區造像藝術的鮮明特點。正面以高浮雕形式雕刻佛像,背面為凹槽,銅板兩側面皆刻有楷書題記,右側面刻“永隆元年波羅寺僧弁瑞”,左側面刻“及侍僧百三員敬造金銅像”,共21字,由此而知此像制作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是由波羅寺僧人弁瑞與寺僧一百零三人共同敬造的銅鍍金佛像。
此像曾收錄于1915年日本著名學者大村西崖的三卷本巨著《支那美術史·雕塑篇》中,可見它還是一尊有名家著錄、流傳有序的佛教藝術珍品。兼具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又在諸多藝術表現上具有絕對的唯一性,堪為真正意義的稀有難得的孤品,值得大家特別關注和珍視。
15世紀 無量壽佛曼荼羅唐卡
江孜風格 棉布礦物彩繪
L:82cm W:42cm
此幅唐卡表現的是一幅15世紀西藏江孜風格無量光佛曼荼羅的供奉形式,與白居寺壁畫風格完全一致。整體構圖嚴謹,布局整齊,佛像造型規范,色彩豐富沉穩,給人古樸莊重的藝術。無論是從表現內容還是時代與風格來看,是一幅十分難得的西藏早期唐卡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宗教價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幅唐卡的品相基本完好,表面有酥油熏染的明顯痕跡,沒有經過修復和固色的處理,保持了寺廟供奉的原始狀態,對于鑒別15世紀西藏唐卡年代和真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2世紀 十回向菩薩絹畫
中原 絹地彩繪
L:116cm W:51.5cm
此幅作品表現的題材是十回向菩薩中的五尊菩薩像,畫作的左上角以白簽明確書寫了畫像的名稱及供奉次序,即楷書大字書寫的“十回向菩薩”和楷書小字書寫的“左第二十一”。從菩薩的造型、裝飾等風格特征上看明顯體現了我國中原地區早期的繪畫風格特點。目前早期的佛畫作品不乏實物遺存,代表作品如山西高平開化寺北宋壁畫、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畫、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畫等,而與這些遺存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這幅作品的風格與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畫最為接近。
在中國古代繪畫遺存中,早期的作品是極為稀少,而屬于佛教題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此幅十回向菩薩絹畫像殊為難得,是一幅風格鮮明的早期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繪畫作品,堪稱我國佛教繪畫藝術的稀世珍寶,對于研究早期佛教繪畫藝術和我國中原佛教繪畫藝術及風格其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明 黃花梨插肩榫可折疊平頭案
L:108cm W:69cm H:85cm
著錄:馬科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中國古典家具》第182頁。
平頭案黃花梨制,插肩榫結構,可折疊,一般折疊結構多為夾頭榫結構的案中所用,此例為目前所僅見。
這類插肩榫結構,中小型的平頭案也被稱為酒桌。此般劍腿酒桌的造型樣式,可追溯至遼代壁畫中的圖像記載。經歷數百年的傳承演變,劍腿式酒桌已經成為明式家具的經典器型,并被明代皇家所喜愛。本品更屬稀見的可折疊式樣,設計巧妙,造型優美,為傳世佳器。
此件平頭案,著錄于英國著名收藏家、鑒賞家馬科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中國古典家具》(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第182頁。《中國古典家具》限量印刷300套,為古典家具收藏的重要著作。本品著錄其中,更屬難得珍品。
“漢有善銅”銘四神瑞獸紋鏡
D:18.4cm T:0.5cm
WT:1027g
明顧繡群仙祝壽圖軸
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因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區的顧名世家而得名。顧繡以宋元名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杰作作為摹本,半繪半繡,畫繡結合,這也是它最為獨特之處。
此幅顧繡所繡為麻姑、南極仙翁和八仙等人物為西王母祝壽的情景,人物眾多,形象各異,表情生動,周圍配以青綠山水、建筑、動物、花卉,使整幅畫面布局合理。采用平繡、網繡、打籽等針法,兼以畫筆繪山水。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類似的明代顧繡作品,如明顧繡南極呈祥圖,用色構圖都極為相似。
清乾隆宮廷緙絲西湖行宮圖軸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絲織品,其特色是以緙織方式織造,緯線并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
此幅緙絲圖軸畫面所緙為西湖行宮場景,畫中山石、屋舍、樹干輪廓均用細絲線緙織,水路清晰,樹葉等局部以筆墨加以補筆。西湖風景是乾隆最愛,此西湖行宮圖,其畫面構思布局可參閱清乾隆宮廷畫家張宗蒼《西湖行宮八景圖》,緙織技藝,可參閱黃能福《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卷。印染織繡》。據其畫面布局及緙織工藝,當為清宮舊藏。
緙絲加繪是清代乾隆及后盛為流行的做法,既具緙絲的特色,又能細化局部,填補絲線表現畫面的局限。整幅緙絲畫軸畫面布局文人氣十足,為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年間精美的宮廷緙絲珍品。
清乾隆藍地云龍紋緙絲吉服袍
本品圓領,大襟右衽,四開裾,月白色里襯。藍地袍身以緙織技法通身緙五彩祥云,金色祥云,云間八吉祥呈現,又有蝙蝠穿梭,以表吉祥。兩肩、前胸后背、前后衣襟下部、掩襟內緙織金龍九條。下幅裝飾海水江崖與八寶立水紋,以寓“山河永固”。
此乾隆緙絲吉服袍,緙織工藝精細,品相完好,為織繡服飾類精品,極具收藏價值。
大明永樂風格.鐵隕石.無量壽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童永全先生作品)
H:約5.07cm W:約3.16cm
WT:約67.3g
質地:鐵隕石
墜落地:摩洛哥
這是一尊用極其稀有的摩洛哥鐵隕石造像,由中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童永全先生親手制作的永樂形制的無量壽佛造像,童永全先生以制作永宣佛造像和木雕唐卡聞名于世,其作品被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文博機構收藏,也是很多大收藏家的最愛,此件作品采用了在隕石中最為珍稀的品種,加上工藝美術大師的潛心設計精雕細琢,終于能在2022年的春拍呈現給大家。
中國買辦銀版肖像照
銀版1840 年代
銀版:14.5×11cm
外徑:15.5×12cm
出版:《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 1844-1879》,p24,泰瑞·貝內特著,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 年。
這是一張載入中國影像拍賣歷史的珍貴藏品。是國內拍賣市場出現的最早的中國題材照片、同時也是首次出現的中國題材的銀板照片。
攝影術1839年在歐洲發明,達蓋爾攝影法是攝影史上第一個可以長期保存且成像清晰的攝影技術, 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攝影術。這種技術制作出的銀版照片影調細膩,不可復制,具有唯一性。再加上銀版攝影操作時間長,在中國發展沒多久就被濕板等更快捷可復制的技術所替代,所以清末中國內容的銀版照片極為稀有,每一張均是世界級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袁世凱共和紀念金幣壹圓
湖北省造雙龍大清銀幣
1912年2月26日浙江紹興寄南京孫大總統(孫中山)中式紅條掛號實寄封,貼倫敦版蟠龍叁分票及壹分票各2枚(其中1枚壹分票掉票丟失),合郵資8分(符合國內信函3分+掛號5分),銷紹興府(丙)壬子正月初九日英漢腰框戳(公歷1912年2月26日)及掛號戳,有上海(無年份)二月廿七日中轉戳、南京城(子)元年二月廿八日、南京城(丑)壬子二月廿八日到達戳。
此封收件人為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信封正面左上角“已復”兩字據推測應是大總統辦公室秘書所寫,示意此信件已經作出回復,雖有掉票,但因孫中山就職大總統時間極短,其在職期間實寄封雖有,但時過110年,保存至今者應十分稀少,故仍然是一件極其罕見且十分珍貴的實寄封。
紀120《孫中山誕生一百周年》首日實寄封,1966年11月12日中國集郵公司航空印刷品寄意大利,貼紀120票3枚,銷北京(丑)1966年11月12日(20時)發行首日戳,封背有意大利(博洛尼亞)66年11月21日到達戳,內有該票海外發行資料,保存完好。
1966年11月12日為孫中山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日,因集郵活動的停止,中國郵票公司沒有制作和印刷此枚郵票的首日封,但與此同時中國郵票出口公司仍想爭取外匯收入,面對那些曾向中國郵票出口公司預訂郵票的西方集郵愛好者,無奈之下只能使用中國集郵公司的外貿公函封,貼上當日發行的新郵票并裝有印刷該郵票的發行資料以及海外售價的函購清單一起寄出,已達到向西方愛好者宣傳新郵的目的和維護中國郵票公司的聲譽。此為紀120《孫中山誕生一百周年》中國郵票公司外貿公函封,是取消官方首日封后第一套以中國集郵公司名義寄出的紀念郵票首日封,亦為該票發行首日自然實寄封。
紀121《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首日實寄封,1966年12月31日中國集郵公司航空印刷品寄西班牙,貼紀121全套4枚,銷北京(18支)1966年12月31日發行首日戳,保存完好。
1963年10月3日青島寄法國航空掛號實寄封,貼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郵票全套8枚、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二組》(8-2)及普11(1分)票各1枚,銷山東青島1963年10月3日戳,有巴黎10月19日到達戳,保存完好。
中貿圣佳2022春拍征集持續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