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利德里克·斯坦奈接受采訪。人民網記者 李曉宏攝
人民網紐約3月9日電 (記者李曉宏)“5年后,我們打算在授予林徽因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士學位100周年時,補發她一個建筑學士學位,實現她的夙愿。”日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辦的“中國建造:現代建筑百年對話”展覽開幕式上,該校斯圖爾特·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利德里克·斯坦奈表示。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堪稱中國現代建筑先驅的搖籃,林徽因、梁思成、楊廷寶、童雋等業界大師皆出于此。為了紀念賓大與中國建筑百年淵源,該校韋茨曼設計學院聯合中國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在賓大共同舉辦“中國建造”展,從歷史與當代兩個時間維度,展現中國第一代現代建筑師求學賓大以來,中國建筑一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現代建筑的奠基人
這是林徽因當年在賓大選修建筑系課程的成績單。“與今天不同的是,當年成績單上的字母D,代表著她在這些課中得到了‘卓越’的評價。”斯坦奈說,林徽因1924年入學賓大時,建筑專業不招女生,因此在美術系注冊。但是,她選修了建筑學大部分課程,學分達到了該專業的畢業要求。
展覽中,賓大建筑檔案館保存的近百年前中國留學生們的學籍信息、成績單、作品設計圖、競賽獲獎簡報、畢業冊、化裝舞會照片等清晰完整,生動地講述著他們當年的求學故事。
20世紀初,領先全美高校的賓大建筑系,如同一塊磁鐵一樣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們。據統計,1919至1934年間,二十五位中國留學生先后在賓大攻讀建筑學。他們大都勤奮刻苦,有些人學業非常出眾。比如展覽中有一份1925年的費城公告報,它上面有篇文章即報道了賓大當時獲得個人建筑競賽獎項最多的學生楊廷寶的故事。
據介紹,這批人歸國后,不但奠定了中國的現代建筑學教育,奔波于物質遺產的發掘保護,而且成為現代建筑實踐的中堅力量。他們一方面在傳統的布扎體系中發展中國語匯,幫助現代主義在中國萌芽,另一方面在建造實踐中探索西方設計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為中國現代建筑業的發展做出奠基性貢獻。
“現代性”與“本土性”的交織與演變
一百年來,中國現代建筑在與國際對話和自身實踐中不斷發展。展覽據此從“歷史”與“當代”兩個時間維度展開敘事。
“大眾印象中,上海外灘上的萬國建筑群都是外國人設計的,其實不然。和平飯店旁邊的中國銀行大樓,就是賓大早期留學生歸國后的作品。”展覽策展人、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副教授林中杰說。
陳列于賓大建筑檔案館的歷史版塊,突出早期中國建筑學畢業生歸國后的建筑實踐。“他們回國后做了600多項作品,包括上海外灘建筑群后面四川路、江西路上的大批現代建筑。此次展出他們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主持設計的22個建筑項目。”林中杰表示,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們對當時國際潮流的理解及對發展中的中國城市設計的思考。“如何汲取傳統文化的養料融入現代建筑的創作,這個話題從中國第一代建筑師開始就受到關注。”
“這種中西對話和自身發展相結合的模式,仍在當代中國建筑中延續,表現為現代性與本土性的交織與演變。這也是貫穿整個展覽的主題。” 林中杰說,為此,我們采用“對話”的視角布展,力求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創作所呈現的中西對話、世代對話、同時代實踐者之間的對話,講述中國建筑師為探索具有中國特點的現代建筑表達所做的百年嘗試和努力。
在賓大費舍爾美術圖書館展出的“當代”版塊,選取了海歸和本土派兩位優秀代表、當代建筑師兼教育家張永和與王澍的設計作品。從博物館到藝術家工作室,從大學校園到村莊改造項目,通過對大中小6個作品的比較,觀眾看到在一種地域文化的語境里,新一代中國建筑師從不同角度對于現代性與本土性的平衡方式,看到了他們作品中蘊含的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理想。
“期待更多交流與合作”
展覽開幕之際,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邀請校友張永和在費舍爾美術圖書館做學術講座。當晚,室外漫天大雪的嚴寒與室內演講場面的火爆形成強烈對比。“點燃人們心靈的,不僅是他們傳遞的學術火種,更是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 來聽講座的賓大建筑學在讀博士商琪然表示。
“這也是我們舉辦這個展覽的意義。”該展覽策展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童明表示,從專業層面講,辦展是為了溯源。無論建筑學授業者還是實踐者,對于自己專業的根源和脈絡不甚清楚,是些有缺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戰,但是每代人都需從過往的根基里汲取養分,提煉自己的應對工具。溯源是為了做好當下。”
“從社會層面看,賓大第一代中國留學生們更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中國自己的現代建筑教育體系,為中國培養了后續人才。”童明說,他們對建筑遺產發掘保護的重視,是當時在美國的許多建筑師和規劃師尚未意識到的,給美國同行帶去啟發。
“在楊廷寶等人的建筑實踐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這種精神依然在今天的韋茨曼設計學院中傳承,一直由教授們分享給設計學院的學生。”斯坦奈表示,“這是我們期待從自己學生身上看到的品質。”
“如今,賓大設計系700多名學生中,約有100名中國學生,更多地增進了我們與中國的聯系。”斯坦奈坦言,我們與中國高校,尤其是同濟和清華大學有密切聯系。2018年,我們曾經與清華合作舉辦了一個名為“美麗中國”的會議,疫情初期還以這個主題出了一本書。
談到生態文明建設,斯坦奈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中國在減少碳排放、提倡建設“海綿城市”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期待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能與中國有更多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建設環保節能的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