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豬價跌跌不休。
布瑞克農產品數據終端顯示,3月15日,全國豬價已跌至11.98元/公斤,華北及東北地區豬價普遍跌至11.5~11.6元/公斤。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了2022年1月至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豬肉價格今年以來同比下降42%。
與此同時,鑒于3月7日至3月11日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4.75∶1,連續三周處于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國家發展改革委3月15日發布消息,將啟動年內第三批中央凍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從下游的豬價持續下跌,引發國家啟動開年以來的第三批凍豬肉收儲,再到上游的飼料價格連續大漲,種種壓力傳導至養豬業,無不在昭示著生豬產能正在加速去化、豬周期正在加速反轉的事實。
日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輪豬周期,生豬價格自2020年全年到2021年初高位運行后,已經經歷過兩次下行探底。第一次是在2021年6月下旬,第二次是在2021年10月第2周,現在正處于第三次價格下行探底過程中。他提到,“這個下跌趨勢還會延續一段時間,3、4月份豬價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養殖虧損程度還會加大。希望廣大養殖場戶能夠緊盯市場、控制成本、防好疫病、踏準節奏,挺過近期生豬生產經營相對困難的階段。”
業內:市場可能會預判你的預判
當前,生豬市場基本形成一個共識,即預期2022年上半年豬價將見底反彈,甚至有觀點言之鑿鑿,將時間節點精確到2022年4月至5月。其基本邏輯是能繁母豬存欄在2021年6月至7月出現拐點,而能繁母豬存欄對應10個月后的育肥豬出欄,這意味著屆時將成為育肥豬供應的頂點,隨后豬價迎來反轉。
布瑞克咨詢高級研究員徐洪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關于能繁母豬存欄數據的變化趨勢,以及今年4月至5月將是豬價底部,而且底部位置可能會超出預期的判斷,業內其實是有共識的。
他認為,2022年春季所面臨的育肥出欄量為近三年來最高,屆時市場將承受比2021年秋季更大的供應壓力,而需求肯定明顯弱于前者,本輪豬周期豬價創新低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市場可能會預判你的預判。徐洪志解釋稱,當市場中的絕大部分人對某件事的預期一致時,這個預期反而不會兌現,或者不能完全兌現。
屆時豬價見底,不等于就能發生明確反轉。因為隨著頭部企業的擴張,養豬業規模化程度急速提升,已經扭曲了原來豬周期的邏輯,而市場一致性預期的反向效應,可能會加劇這種扭曲的程度。
從歷史走勢看,每當生豬養殖處于全行業虧損,特別是自繁自養模式也已跌至盈虧平衡點以下時,市場底部就基本出現了。而且自繁自養扭虧為盈一般都要2~3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拋售行為大增,豬價出現螺旋式下跌,直至超重大豬出清,市場供需達成新的平衡為止。
比如,在過去10年中,自繁自養平均利潤曾在6個時間段陷入虧損,同期豬價正是當年的底部,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6月~10月。而進入2022年后,自繁自養利潤再次成為負數。這就意味著,豬價底部已經近在眼前。
然而,2021年的虧損周期長達5個月,扭虧為盈不足3個月后又再次陷入虧損泥潭。徐洪志稱,這一方面說明供需失衡的嚴重程度,需要市場花費更長時間來消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場主體對虧損的承受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史無前例的行業集中度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歷史走勢是基于過去的生豬產業結構。在過去,散戶在生豬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較高,每一輪豬價的大幅度震蕩,都是以散戶快進快出來完成豬周期的調整。
從2018年開始,本輪生豬產能恢復過程中,規模企業的擴張速度遠超散戶,生豬產業集中度有了明顯提升。2021年,前10家上市豬企生豬銷量合計為1.16億頭,占全國總出欄量的比重約為17.3%;前20強豬企總銷量為1.36億頭,占比20.4%。不論是前十,還是前二十的頭部豬企,其出欄生豬的集中度,分別比2019年提高了接近1倍。
業內人士感慨,行業集中度提升之快,可謂史無前例。
徐洪志稱,由于規模企業是典型的重資產運營,即便出現虧損,去產能的決策比散戶要困難得多,實際執行的節奏也相對要慢得多。而且規模企業可以通過融資手段,在不削減產能的情況下扛過虧損,甚至繼續擴產,這是散戶無法做到的。
2021年,除了牧原以外的所有頭部豬企,都出現了巨額虧損。然而,在上市豬企中,正邦科技是唯一確認已經大幅去產能的企業,其能繁母豬存欄從2021年三季度末的100萬頭調減到2021年底的38萬頭,其新年度銷售目標預期將有明顯下跌;而多數上市豬企仍然擴產不止,牧原、溫氏、新希望、天邦、傲農、唐人神等通過不同渠道透露出的2022年銷售目標,都是秉持逆勢擴張發展策略。
他說,對于大多數養殖主體來說,在當前階段,資金狀況比成本控制更為重要。預期只要熬過這最后幾個月而不出現資金鏈斷裂,就有望享受接下來的價格反彈和盈利。
在豬肉收儲等因素的提振下,如果下半年確實出現明顯的反彈,但實際產能去化并不充分,那么這種反彈是不穩固的,隨之而來的擴產會迅速填上供應缺口。2019~2021年的產能恢復進程已經證明,只要盈利前景出現,規模企業的擴產速度是極為迅猛的。
他說,企業目前去產能只集中在能繁母豬的淘汰和優化方面,而在后備、種豬、豬舍、土地等方面的儲備并沒有明顯縮減,價格回暖后就可以迅速復產擴產。更何況上市企業還面臨市值管理的壓力,除了持續擴大養殖規模幾乎別無選擇。
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豬周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規模化水平提升有助于生豬生產穩定,雖然并不意味著豬價波動幅度必然下降,但會明顯拉長豬周期。
飼料價格上漲加速豬周期反轉
由于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60%,當前飼料價格上升,將會成為養豬業面臨的又一挑戰。
徐洪志稱,一般情況下,飼料價格上漲,會加速豬周期的反轉。按當前豆粕和玉米價格推算,如果維持到6月底,則飼料成本相比年初上漲400~500元/噸,折算到每頭育肥豬養殖成本至少提高150元左右。隨著飼料成本繼續上升,養殖虧損程度加深,養殖場戶退出增多,產能去化速度加快。
飼料成本對養殖成本乃至生產節奏的傳導,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對豬價的影響也存在滯后性。
對于凍豬肉收儲,徐洪志認為,豬肉收儲的主要意義在于提振市場信心,對豬價的影響未必能立竿見影。目前,國家已經啟動了兩次收儲,但是豬價并沒有出現明顯反彈,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已經多次發生過。
鑒于正常的豬周期邏輯已發生變化,去化周期可能會拉長,徐洪志稱,豬周期出現反轉,最關鍵的還是充分的產能去化,市場實際供給能力開始明顯低于需求規模。
他認為,豬價轉折在2022年肯定會出現,只不過市場的分歧在于反轉的時間節點。如果反復筑底的預期成立,那么豬價反轉的時間節點被推遲1~2個月就是極限,即在6~7月份。進入下半年后,供給下降和需求回升兩者疊加,豬價反轉的確定性會越來越高。
從宏觀來看,朱增勇認為,要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既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也需要政府適度干預。尤其是豬價下行周期,更需要生豬基礎產能的適度干預政策。他提到,要加強中小規模戶的金融和風險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