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交行官網發布公告稱,根據約定條款,“天添息”結構性存款將于4月8日起提前終止。什么是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與保本型理財產品有啥區別?這篇文章將詳細解答。
交行:“天添息”結構性存款提前終止
3月29日,交通銀行發布關于“天添息”步步盈結構性存款提前終止的公告。
根據《交通銀行“天添息”(步步盈)結構性存款協議》中“三、產品提前終止”條款,交通銀行將于2022年4月8日起終止“天添息”結構性存款產品(代碼:0691180002),即2022年4月8日為提前終止日。
據該協議中產品提前終止條款,(一)出現以下特殊情況,銀行有權提前終止本產品:
1.若本產品規模持續10日低于10萬元產品規模下限;
2.由于監管機構要求或法律法規規定需要終止產品;
3.因不可抗力及/或意外事件導致銀行無法繼續履行產品協議;
4.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認為需要終止產品。
(二)銀行宣布提前終止本產品,并提前通過門戶網站或網上銀行或銀行營業網點進行公告。
(三)銀行將于提前終止日后兩日內將客戶應得本金及收益劃至客戶指定清算賬戶。
若您不同意公告內容的,有權在2022年4月8日前贖回產品。若您未在2022年4月8日前贖回產品,您持有的“天添息”(步步盈)結構性存款產品本金及收益將在提前終止日后兩日內到賬(請以產品協議為準)。
什么是結構性存款?
據銀保監會資料,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據每經網此前報道,某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每經記者,結構性存款的本金做了定期存款,收益會掛鉤一個指標,比如黃金、外匯,外匯掛鉤的都是貨幣對,如歐元對美元、美元對日元等。結構性存款在合同中就注明了本金安全,風險等級為R1,有一個保底收益。該工作人員認為“結構性存款本質就是一個存款(產品),然后把收益拿去做投資”。
有銀行表示,結構性存款為一般性存款,保本有息,納入存款保險制度,有著50萬的保險額度。且可出具存款證明,產品可視同定期存款開具存款證明,可用于客戶出境、信用證明、購房證明等用途。
與之前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有何區別?事實上,自2017年年底資管新規意見稿下發,收益可觀、安全保本的結構性存款便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被業界看作是保本型理財的絕佳替代品。
打破剛兌,是更好地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并不意味著實際的風險在提升。原本的“剛兌”環境下,資管市場最大的問題是底層資產會有多層嵌套,也意味著實際投資方向并不明朗。雖然表面上看投資者可以保本,但是因為資金管理方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資產來配置產品,也可以用多重嵌套來隱藏投資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積累資管產品的風險。
而資管新規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投資行為顯性化。打破“剛兌”,更是為了明確投資者與管理者各自的權利與責任。
“剛兌”環境下,很多投資者不關心所投產品的底層資產、資管主體,這就帶來了很大的風險。但今后,所有的投資產品都能清晰地查到它的資料,可以明確判斷產品的風險程度,是否值得去投資。從這點上來看,結構性存款取代保本理財產品將帶來整體風險的下降。
規模較峰值壓降近六成,收益仍有下行空間
在監管的導向下,結構性存款產品規模呈現不斷壓縮態勢。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08萬億元,環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這與2020年4月結構性存款規模峰值的12.14萬億元相比,2021年末結構性存款余額規模下降近六成。
具體來看,2021年12月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8.32%、12.84%;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16%、6.65%。
由此可見,大型銀行在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方面是主力。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報告顯示,2021年1月,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萬億元,占比42.68%;2021年12月,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62萬億元,占比31.8%。雖然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都在壓降,但大型銀行壓降幅度要明顯高于中小型銀行,規模占比持續下降,總規模不及中小型銀行的一半。
除規模外,收益方面,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38天,較上個月縮短2天。雖然平均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28%,環比上漲2BP,但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3.13%,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61%,分別環比下降4BP和6BP。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22年1月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跌幅較大,從而導致市場整體收益率下降,股份行發行的掛鉤股指的結構性存款比例較高,而這類存款的預期收益率范圍較大,到期收益率波動也比較大。”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說。
劉銀平表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差異較大,國有銀行發行的大多為穩健型結構性存款,產品整體收益率較低,收益達標率較高,個別國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已經降至2%左右;股份制銀行則是穩健型、平衡型結構性存款都比較多,平衡型的結構性存款雖然沒有本金風險,但是收益波動性較大。”
在劉銀平看來,和銀行一般定期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的成本偏高,未來收益率存在下降的可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在2021年已經有較大幅度下調,2022年繼續下調空間有限,但規模會繼續壓降。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不管是平均預期收益率還是實際到期收益率均要高于國有銀行,收益下降空間要大于國有銀行。但是由于股份制銀行壓降成本的決心不如國有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依賴性更強,收益下降會較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