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著眼于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國際社會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有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其中,發展籌資是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
長期以來,發展資金匱乏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貿體制嚴重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從2002年的《蒙特雷共識》到2008年的《發展籌資多哈宣言》,再到2015年的《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在聯合國平臺上,促進發展融資的行動已取得一些成績,但依然存在巨大的尚未滿足的需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坦言,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融資需求巨大,國際社會每年需要5萬億到7萬億美元的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在健康、教育、道路、電力等方面的資金缺口每年約為2.6萬億美元。
沒有發展,和平與安全就站不穩腳跟。推動發展、安居樂業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然而,發展中國家生產能力薄弱束縛了融資努力,也削弱了調動外部發展資金的能力。當多邊主義受到侵蝕,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也大幅放緩。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2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下降超過1/3,降至1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投資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80%的復蘇資金都花在發達國家,低收入國家正在經歷這一代人所目睹的最慢增長。”
全球發展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習近平主席從中國與世界共同利益、全人類前途命運出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呼吁國際經濟金融機構發揮建設性作用,凝聚國際共識,增強政策協同,防范系統性風險。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融資報告》認為,可持續和明智的投資將降低風險,并使世界在面對沖擊時更具韌性。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格林斯潘表示,貿發會議期待在建立伙伴關系、籌集發展資金等方面與全球發展倡議進行溝通和對接,更好推進南南合作。
馬來西亞外長賽夫丁表示,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契合當今世界的迫切需要,展現了中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道義擔當。
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老撾南歐江兩岸,天藍水碧,萬木蔥蘢。中國投資開發的老撾南歐江梯級電站已實現全流域投產發電,正將南歐江蘊含的豐富水能,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源動力。為支持該項目,中國堅持開發性金融理念,為項目融資創造條件,同時整合不同金融機構資源,確保為項目建設提供大量長期資金。如今,南歐江梯級電站不僅能保障老撾全國12%的電力供應,還將促進老撾北部電網升級和輸送互聯,加快老撾電力出口和電力區域一體化進程。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融資和投資來源,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受益。
在聯合國平臺上,中國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2015年,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宣布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迄今,中國共向基金提供資金1.2億美元,啟動開展112個合作項目,涉及和平與安全和發展領域,惠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還宣布一系列推動國際發展合作舉措,包括未來3年內再提供3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抗疫和恢復經濟社會發展,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免除有關發展中國家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力爭到2030年將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增至120億美元。
共建“一帶一路”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目標、原則、實施路徑上高度契合,為各方實現可持續增長注入動力。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
中國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設立基金,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促進聯合融資,為共建“一帶一路”聚集更多資金紅利,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過去幾年,許多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得以實施,這離不開中國的支持。”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列克修蒂娜表示。美國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對共建“一帶一路”項目進行多項實證研究后認為,中國獨立融資以及聯合融資的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參與國突破了其面臨的基礎設施瓶頸”。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卡格萬加認為,在肯尼亞,中國投資有效助力該國實現2030年遠景規劃及“四大發展目標”。“中方通過創新投資合作模式,有效減緩肯尼亞國家債務上升,‘債務陷阱’論不攻自破。”
推動構建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
2013年10月,中國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2016年1月,亞投行開業。亞投行的成立,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現有國際經濟體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舉動。
為孟加拉國配電系統升級改造提供獨立融資貸款,助力格魯吉亞巴統修建繞城公路,幫助印度安得拉邦建設升級道路、改造管道供水系統,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地震風險緩解和應急準備項目提供主權貸款……截至目前,亞投行已批準了175個項目,累計批準融資總額超348億美元。
印尼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表示,亞投行是對現行國際金融秩序的有益補充和完善。“亞投行的貸款無附加條件,沒有政治色彩。亞投行的工作縮小了區域內不同國家的發展差距。”
孟加拉國總理經濟事務顧問馬希·拉赫曼認為,孟加拉國部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得到亞投行資金支持,將促進孟加拉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貿易合作。
幫助巴西馬拉尼昂州政府改善道路,降低將糧食等產品從南部運輸到北部港口的物流和時間成本;支持印度卡納塔克邦建立太陽能發電基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南非德班集裝箱碼頭發展和修復現有海上及陸上基礎設施,并改善港口設施、設備和服務……自啟動運營以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簡稱“新開發銀行”)累計批準了成員國約80個項目,貸款總額達300億美元,項目覆蓋交通運輸、水資源與衛生、清潔能源、數字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城市發展等領域。設立于2020年4月的緊急貸款援助機制,已為成員國提供100億美元與危機相關的援助,其中大部分資金已撥付到位。
新開發銀行的全球影響力逐步提升,阿聯酋、烏拉圭、孟加拉國和埃及陸續宣布加入。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萊斯利·馬斯多普表示,后疫情時代,該行將繼續為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刺激就業、投資的增長。
中國倡導建設亞投行、參與建設新開發銀行,是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順應了世界經濟格局調整演變的趨勢,體現出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
秉持天下一家理念、主張和衷共濟的中國,將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