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巴斯 (Anne Hendricks Bass) 不但以高雅品味和永恒格調見稱,畢生更致力于慈善。她的寓所位于第五大道,由馬克·漢普頓 (Mark Hampton) 設計,令人嘆為觀止,當中的藝術品更反映她的內心世界和理念——著重細致平衡、好奇心、知性與嚴謹的審美。來自巴斯夫人紐約寓所的12件精選作品,將會領銜佳士得紐約于5月舉行的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此珍藏匯聚艾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和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1903-1970) 等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預計成交總額將會超過2.5億美元,成為數十年來拍賣市場上最重要的美國珍藏之一。
今日(4月21日)下午3時,佳士得“云端藝話”線上藝術沙龍“頂級女性收藏家的非凡眼力-安妮·巴斯珍藏導覽”將在藝術頭條APP進行直播。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國際總監及資深專家,譚波女士將帶領大家去了解巴斯夫人精挑細選和深藏個人情感的12件藝術大師杰作,以及她精心布置的紐約寓所。
安妮?巴斯的紐約宅第室內布置
羅斯科 《無題(深淺紅色)》1961年作
克勞德·莫奈 《夕陽下的國會大樓》1903年作
馬克·羅斯科 《1號》1962年作
所有藝術品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圖片:© 2022 Visko Hatfield
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主管 Max Carter 表示︰“每個房間都展示了藝術杰作,作品之間彼此呼應對話。甫踏入寓所,便會置身于巴爾蒂斯 (Balthus) 與哈莫修依 (Hammershøi) 的夢幻窗戶,以及十九世紀最偉大雕塑作品之一——德加的《十四歲的舞者》(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之間。繼續前行,右手邊可見羅斯科的兩幅奪目紅色作品守護著莫奈的《夕陽下的國會大樓》(La Parlement, soleil couchant)和從未展出過的《睡蓮》(Nymphéas)和《秋天埃普特上的楊樹》(Peupliers au bord de l’Epte)。這種展示方式前所未見,未來也難以再遇,堪稱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說到巴斯夫人的“果斷慧眼”,Max Carter補充:“絕不會出錯,只會精彩絕倫。” 巴斯夫人于1980年代初離開由保羅·魯道夫 (Paul Rudolph) 設計的德州沃斯堡大宅后移居紐約,并與馬克·漢普頓花了4年時間一同設計其位于第五大道的寓所。
巴斯夫人紐約寓所玄關處的作品
巴爾蒂斯《窗邊的女孩》1955年作
馬克·羅斯科《無題(深淺紅色)》1961年作
艾德加·德加《十四歲的小舞者》1927年鑄造
所有藝術品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圖片:© Steve Freihon
德加與舞蹈
巴斯夫人對紐約市芭蕾舞團貢獻良多,而她的收藏亦反映其畢生對舞蹈的熱愛。她自小便開始學習芭蕾舞,更于2010年執導紀錄片《Dancing Across Borders》,講述一位年輕柬埔寨舞者索克瓦納拉·薩爾 (Sokvannara “Sy” Sar) 努力成為頂尖舞蹈家的歷程。巴斯夫人也擁有獲譽為 “舞者之畫家” 的德加的三件作品,分別為一幅粉彩畫、一尊青銅雕塑和一幅油畫。
德加于1887年以其喜愛的粉彩創作《系鞋帶的舞者》(Danseuse attachant son chausson),這幅經典的粉彩畫作原本掛于巴斯夫人的睡房內。畫作刻劃一位休息中的芭蕾舞者俯身系好芭蕾舞鞋的緞帶。德加在觀眾如云的知名巴黎歌劇院找到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包括昏暗的角落、側臺、更衣室,以及最重要的排練室,他經常在排練室捕捉舞者令人意想不到的姿態。
這幅粉彩作品曾由美國藝術贊助人路易絲娜和亨利·哈弗梅耶夫婦 (Louisine and Henry Havemeyer)收藏,他們的傳奇珍藏包括歷來數量最多和最全面的德加作品。哈弗梅耶伉儷與德加私交甚篤,路易絲娜逝世后,將35幅德加的油畫和粉彩畫,以及所有青銅雕塑(其中兩尊除外)遺贈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其近2,000件重要遺贈作品的一部分,對博物館意義非凡。
巴斯夫人紐約寓所里陳列的德加《系鞋帶的舞者》
粉彩、淺黃色紙,47.5 x 42.9 cm,1887年作
估價︰美元 4,000,000 - 6,000,000
此作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圖片:© 2022 Visko Hatfield
艾德加·德加《十四歲的小舞者》1927年鑄造
銅雕 平紋細布裙子 綢面發帶 木制底座
高度(不連底座): 102.9 cm
估價︰美元 20,000,000 - 30,000,000
此作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德加的《十四歲的小舞者》是他生前展出過最大型、最著名,同時也是唯一的雕塑作品,此尊銅雕在印象派和現代雕塑歷史中占據無可比擬的地位。這尊為三分之二真人大小的雕塑以創新大膽的手法刻劃一位年輕的芭蕾舞者,當其蠟像原版于1881年在巴黎第六屆印象派展覧上展出時,隨即引起轟動,至今仍然令觀賞者為之著迷。
這件原版蠟像雕塑約于1879至1881年鑄造,而巴斯夫人收藏的版本則由Hébrard鑄造廠于1927年8月受委托鑄造。此外,巴斯夫人寓所的前屋主帕森 (Payson) 家族,亦是這尊青銅雕塑的前任藏家,于1955年經諾德勒畫廊 (Knoedler Gallery) 購買該作。
莫奈三部曲
巴斯夫人珍藏的三幅莫奈佳作橫跨這位藝術巨匠的成熟時期,涵蓋他于1890年代初對法國鄉村的描繪、1903年對倫敦的狂想,以至他對心愛的吉維尼花園夢幻恬靜的刻畫。Max Carter指出:“莫奈的系列畫作最備受推崇。巴斯夫人珍藏的每一幅莫奈畫作都能成為任何珍藏或博物館引以為傲的藏品。三幅作品一同掛在巴斯夫人的飯廳里,難得一見。”
克勞德·莫奈《秋天埃普特上的楊樹》
油彩畫布,101 x 65.7 cm,1891年作
估價:美元 30,000,000 - 50,000,000
此作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這三幅作品不但展示莫奈對系列創作的重視(他在藝術生涯的最后三十年間一直醉心此系列創作),同時可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美國藏家對莫奈的作品更感興趣。三幅畫作在完成后數年,便先后由美國知名藏家收藏,包括波士頓的亨利?塞爾斯 (Henry Sayles) 和威廉·羅威爾·普特南 (William Lowell Putnam),以及芝加哥的詹姆斯?維爾斯 (James W. Viles)。
1891年春,莫奈在吉維尼住所以南約2公里的埃普特河沿岸,看到一排優雅的白楊樹,因而發現有趣的新題材。白楊樹高聳的形態和在河畔整齊排列的方式,啟發莫奈創作《秋天埃普特上的楊樹》。此作是系列中最富活力和色彩最豐富的作品之一,生動捕捉季節交替時的白楊樹景。
莫奈的大型代表作 “倫敦系列” 作品,充份體現他對英國首都的熱愛。他于 1899年開始在倫敦創作此系列,至1904年在吉維尼完成,至今仍是莫奈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成就之一,他將這座城市變成既夢幻又憂郁的風景,雋永不朽,也散發現代氣息。這個系列的矚目焦點當數19幅描繪議會大樓的畫作,于1903年完成的《夕陽下的國會大樓》更是當中的佳作。
巴斯夫人紐約公寓里的莫奈作品《夕陽下的國會大樓》
油彩畫布,81.2 x 92 cm, 1903年作
估價:美元 40,000,000 - 60,000,000
此作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照片:© 2022 Visko Hatfield
莫奈在其漫長創作生涯的最后20年中,醉心描繪他在吉維尼鄉郊設計和栽培的美麗水景花園。他于1907年完成了兩個《睡蓮》子系列,第一個系列在晨間或午后繪畫,捕捉浮在水面上的睡蓮盛放美態,巴斯夫人珍藏的這幅杰作便是當中之一。
奪目紅調
巴斯夫人在紐約市的公寓內懸掛兩幅羅斯科于1961至1962年創作的紅色畫作,以守護和呼應莫奈畫作《夕陽下的國會大樓》的唯美神圣光芒。
羅斯科于1961年創作的《無題(深淺紅色)》有力地捕捉了作品神秘而觸動人心的力量。羅斯科深信恒久的戲劇性是人類心靈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因此畢生致力嘗試在畫作中傳達這些情感,漂浮靈動的色塊成為其眾多偉大畫作的核心元素。創作《無題(深淺紅色)》的同一年,羅斯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其藝術生涯中期的重要回顧展,展示他處于創作巔峰時期的自信。
左:馬克·羅斯科《無題(深淺紅色)》
油彩畫布,175.3 x 142.2 cm,1961年作
估價:美元 60,000,000 - 80,000,000。
右:馬克·羅斯科《1號》
油彩畫布,175.3 x 152.4 cm,1962年作
估價:美元 45,000,000 - 65,000,000。
兩幅作品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1號》 是羅斯科于1962年完成的第一幅油畫,在這重要的一年中,他創作了藝術生涯中多幅最精彩的作品,全部充滿戲劇性與澎湃情感。這幅大型畫作于中央涂上鮮艷的橙色,從浮動的奪目色彩,以至交織出斑斕畫面的動感筆觸,無不展現畫家的創意。構圖更令觀賞者融入鮮艷橙色的懾人空間之中。
《無題(深淺紅色)》及《1號》為二十世紀偉大藏家瑪麗·拉斯克 (Mary Lasker) 的舊藏。Max Carter表示:“1950年代,羅斯科將油畫帶到全新境界。在1950年代獲委托創作的西格拉姆壁畫與其后的哈佛壁畫之間的時期,他于1961年首次看到菲利普美術館(Phillips Collection)內的 ‘羅斯科展館’,自此成為空間大師。”
巴爾蒂斯與哈莫修依的神秘窗戶
在巴斯夫人寓所的玄關內,巴爾蒂斯與威廉?哈莫修依的畫作遙遙相對,兩幅作品均描繪在窗邊的神秘女性。在巴爾蒂斯的《窗邊的女孩》及哈莫修依的《客廳(室內與橢圓鏡)》(Stue (Interior with an Oval Mirror) )里,布置簡樸的室內空間與外面的繁華世界形成強烈對比。巴爾蒂斯的作品直接透過窗戶刻劃戶外陽光明媚的迷人風景,而哈莫修依則從敞開的窗戶透進室內的柔和光線和翠綠的植物折枝,含蓄地表達此主題。在兩幅作品中,窗戶將私密的家居與廣闊的大自然巧妙連系起來。
左:威廉·哈莫修依《客廳(室內與橢圓鏡)》
油彩畫布,55 x 46 cm,1900年作
估價:美元 1,500,000 - 2,500,000
右:巴爾蒂斯《窗邊的女孩》
油彩、酪蛋白顏料、畫布
195 x 130 cm, 1955年作,
估價:美元 4,000,000 - 6,000,000
兩幅作品均于2022年5月在佳士得紐約安妮·巴斯珍藏拍賣中呈獻
在1955年完成的《窗邊的女孩》中,巴爾蒂斯以其繼侄女兼靈感繆斯法瑞德莉克·蒂森(Frédérique Tison) 為主角,畫中的她身處巴爾蒂斯位于夏西堡二樓的工作室,靠著窗邊正往外望。他于1953至1961年間一直住在這座十四世紀的布艮地莊園并從事創作。Max Carter表示:“巴爾蒂斯的作品展現出類似(安德魯?懷斯 (Andrew Wyeth) 1948年畫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張力和神秘感。”此作是他在夏西堡以窗邊的法瑞德莉克為題材的兩幅大型油畫之一,另一幅于1957年完成,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898年12月,哈莫修依與妻子愛伊達 (Ida) 遷往家鄉哥本哈根克里斯汀港舊區海濱街30號的公寓。夫婦二人在這里居住期間,哈莫修依經常以家中的房間作為創作主題。藝術家以簡潔有力的方式,將布置簡約典雅的家居,變成令人難忘的平靜空間,展現含蓄的詩意力量。在1900年創作的《室內場景與橢圓形鏡子》中,他再次以海濱街30號寓所為場景,描繪房間內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