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9日電(郭良 王忻 馮孔)“能傳承的是基因,可留下的是文化。讓我們傳承中華民族生命的符號,讓痕跡記錄我們的芳華。”這段文字節選自邑仕葡萄酒莊園創始人戚立昌的詩作《無我》,也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四月天,人間最美的日子,記者來到風景如畫的密云水庫東岸,見到了戚立昌。這位慈祥和善的長者給我們當起了向導,如數家珍地介紹起葡萄酒莊園。“我并不是把它做成屬于我自己的產業,而是想給社會留下點什么。”戚立昌樸實的語言中透露著堅定。
自然之物造自然之美
也許是門前引人注目的褐黃色石材大門,也可能是原木打造、做工精良的六角涼亭,又或是酒窖門口形似海豚再或霸下的天然奇石,它們依山而建,順勢自然,層層遞進,中軸貫穿……
對歷史的崇敬和對自然的敬畏,是戚立昌最初建設酒莊的核心理念之一。“酒莊是對文化歷史的承載,人為痕跡不能搶了自然的風頭。”在戚立昌的指導下,人與自然融合的理念時刻貫穿于酒莊的建設過程中。
見門不見園,見園不見窖,見窖不見葡萄酒。
“這座莊園的建筑90%藏于地下,蔵斂文化融入其中,而且建筑基本上是以天然石材和木材建造而成,以天然之物飾自然之美,與綠水青山完美融合。其中,壹號酒窖就是依山體而建,酒窖內部選用燕山山脈的花崗巖建造,深藏于山體之中,與自然融為一體,呈現出生態與人文和諧共存的狀態。”戚立昌向我們介紹道。
為什么會選擇在密云建造一座酒莊?戚立昌說是因為一些“機緣”。
“1999年,我來這里參加招商引資活動,主辦方組織嘉賓到白龍潭景區參觀,接待官員告訴我,龍泉寺里有你家老祖宗留下的一塊詩碑,一定要去看看。當我懷著崇敬心情去觀瞻戚繼光詩碑,下臺階時突然腳抽筋走不了路,當時隨同領導開玩笑說這吋你老祖宗讓你留下來,我也暗自在想,這是冥冥之中要讓我留下。”戚立昌說。
讓戚立昌決定在此投資的不僅如此,他深耕葡萄酒行業多年,曾遍訪全球葡萄酒主產區,他發現葡萄種植、采摘釀造、原料酒、品牌酒的背后,都需要一個酒莊來支撐。而密云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就是種植葡萄、建造酒莊的好地方。
戚立昌和相關專家對此地的土壤和氣候環境做整體了解調研: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達195天以上,積溫高達4500℃,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干燥,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光照充足,加之密云水庫的微氧氣候起到了極佳調節作用,非常適合葡萄果實生長。
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外國人士增多,葡萄酒進入清廷,康熙皇帝開始每日飲用適量的葡萄酒,一段時間后,他感覺葡萄酒確實對身體大有裨益,從而確立了葡萄酒乃滋補上品的地位。康熙四十八年,宮中葡萄酒出現短缺,康熙命人遴選葡萄種植園。康熙四十九年,皇家葡園邑園在密云建立。
于是,戚立昌租下了這片土地,將其命名為“邑仕莊園”。“邑者,一國一邦之都;仕者,聲名顯赫之仕。”邑仕,意為名士之都,曾經的皇家莊園“邑園”在戚立昌打造下正煥發勃勃生機!
小葡萄串起鄉村振興大夢想
葡萄酒產業是“種釀結合”的產業,融合了一二三產業,從葡萄種植,到葡萄酒加工與銷售,再到葡萄酒園觀光旅游,能帶動整個產業鏈的配套發展,葡萄酒企業在做大市場規模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上游鄉村的振興。
如何將葡萄酒產業與一二三產業進行有機地聯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戚立昌有著自己的思考。
他認為,葡萄酒產業的三產融合,關鍵在于做高一產,做精二產,做大三產。
“一產要從葡萄種植開始精細化,種植后經過簡單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把葡萄做成高價值的農產品。只有做高一產農產品價值,才能真正帶動農民致富;二產釀造葡萄酒以及其他產品的精加工,要最大限度減少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三產以葡萄與葡萄酒文化為支持,做大文化旅游項目,包括葡萄采摘、親子活動、學生課堂等。”戚立昌說。
在戚立昌的規劃中,他要將邑仕山谷打造成“一谷兩區、多業態”的模式。“一谷兩區”是以101國道為中線,將山谷分成南北兩區。南區主要為葡萄種植、種苗培育、特色民宿、親子樂園等項目;北區則是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普教育、保稅倉庫等。南北兩區形成一個三產融合、業態多樣的綜合產業集群。
“產業振興需要企業的引領與帶動,通過把企業做強做大,來實現周邊區域產業的發展。”戚立昌希望將邑仕莊園打造成鄉村振興領頭雁,以邑仕山谷為基礎,樹立三產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打造區域全產業鏈的價值高地,實現價值外溢,帶動區域及周圍農民致富,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作為密云區鄉村振興的踐行者,同時也是北京兩區建設的踐行示范區域,邑仕山谷給農民送去技術指導,幫助他們做一些農業項目;和村里成立合作社,對當地農民導入致富的思想和理念;農戶還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參與邑仕山谷建設,分享企業發展紅利。
未來,邑仕莊園將吸納更多本地與外地力量,通過建立科技服務隊,為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成立種植合作社、果品合作社,民宿旅游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與農業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葡萄及特色農產品法定小產區認證,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等模式,持續拓寬鄉村振興新思路。
中國葡萄酒要有自信
甘漿細挹紅泉溜,淺沫輕浮絳雪明。
葡萄酒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很多古詩詞都生動刻畫葡萄酒之美。
相關文獻記載,中國葡萄酒始源于漢,興盛于唐。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葡萄及釀酒技術。到了盛唐,葡萄酒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民間釀造及飲用葡萄酒已十分普遍。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中國葡萄酒歷史和世界葡萄酒歷史在時間概念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們正在從歷史和現代不同的角度,對中國葡萄酒文化進行挖掘、傳承與弘揚。”戚立昌說。
對于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戚立昌有著十分開放的格局,這一點在邑仕莊園的打造上就有充分的體現。莊園的主體建筑采用了西式元素,但內核依然是中國文化,是對康熙年間園林的歷史文化傳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用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式來打造文化載體,并且讓它能夠非常自然地融合”戚立昌說。
目前,國際上往往以“舊世界”和“新世界”劃分葡萄酒陣營。舊世界以歐洲國家為主,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和釀酒傳統;新世界則是最近一兩個世紀才崛起的葡萄酒生產國。
作為新崛起的葡萄酒生產國之一,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大,但目前的市場人均消費量仍然較低。如何讓國產葡萄酒打動消費者,培育改變消費者的飲酒習慣,打開國內巨大的葡萄酒消費市場,成為眾多葡萄酒企業和從業者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很多消費者認知中,中國葡萄酒發展時間短,品質不如進口葡萄酒。事實上,隨著我國葡萄釀酒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葡萄酒的品質逐步提高,已經與世界接軌。中國葡萄酒‘惟歐洲論’的思路也逐漸遠去,并開始了追求自己的風格和調性的探索。” 戚立昌說。
“對于產品而言,中國葡萄酒要有自信。”在戚立昌看來,中國葡萄酒經過多年發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來產業的快速發展,國產葡萄酒的品質有了很大提高,很多產區都能做出具有自己特點且綜合品質非常高的葡萄酒,完全可以同國際大品牌媲美。
在品牌方面,戚立昌說,很多歐洲國家,例如法國葡萄酒的品牌推廣已經有幾百年的時間,有十分厚重的歷史積淀,并且形成了國家品牌。另外,世界葡萄酒標準也是在歐洲起草制定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此方面,中國葡萄酒和歐洲葡萄酒自然形成一定差距。
“葡萄酒是各地風土的表達,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多樣性和個性化。中國葡萄酒想走向世界,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浸潤葡萄酒產業多年,戚立昌已經開始放眼國際,他希望中國葡萄酒在國際上能有一席之地,在國際葡萄酒產業中擁有中國的品牌和屬于中國自己特色的標準。
“葡萄酒本身是農產品,它代表著各地地域氣候環境特點,因此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每塊土壤所產出的葡萄酒都有差異,都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把自己的地域優勢做出來,并做到極致,就能做出好產品、好品牌。”戚立昌說,把中國葡萄酒做成國際品牌,這是所有中國葡萄酒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