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月末總持倉量環比增長13.48%
中期協5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約4.71億手,成交額約40.10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5.92%和19.49%,環比分別增長0.38%和下降1.83%。今年1—5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24.74億手,累計成交額約209.56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0.84%和12.44%。
分交易所看,5月份,上期所成交量約1.33億手,成交額約10.67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8.24%和41.00%,環比分別增長2.43%和1.49%。上期所子公司上期能源成交量約938萬手,成交額約3.7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79%和148.30%,環比分別增長18.36%和13.86%。鄭商所成交量約1.71億手,成交額約7.22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7.64%和28.23%,環比分別增長4.93%和下降3.83%。大商所成交量約1.47億手,成交額約9.06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3.32%和16.87%,環比分別下降6.37%和5.15%。中金所成交量約0.11億手,成交額9.4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00%和1.88%,環比分別下降6.99%和5.74%。
從品種成交情況看,5月份,成交量排名前三的品種為PTA、螺紋鋼和甲醇期貨;成交額排名前三的品種為原油、中證500股指和滬深300股指期貨。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對記者說,總的來看,5月份全國期市成交規模基本與4月持平,但同比出現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5月份實體經濟雖較4月份有所好轉,但實體企業現金流受營收下降、利潤受原材料價格高企影響,參與期市交易的規模相比去年同期或有所減少;二是現貨貿易尚未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貿易商參與期市交易的規模可能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物產中大期貨副總經理景川看來,在實體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期市成交規模同步回落在情理之中。另外,在今年一季度強預期弱現實格局打破后,市場進入結構調整后的過渡期,投資效應減弱,也影響了期市的交投活躍度。此外,私募基金CTA產品在上述背景下盈利前景不明,交易意愿也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5月期市成交規模基本與4月持平,但5月末期貨市場持倉總量較4月末有所增加。除中金所外,國內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持倉量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全國期貨市場總持倉量較上月末增長13.48%。其中,上期所5月末持倉量環比增長10.03%,上期能源5月末持倉量環比增長22.19%,鄭商所5月末持倉量環比增長18.84%,大商所5月末持倉量環比增長13.35%,中金所5月末持倉量環比下降5.38%。
“拉動5月末期市持倉量環比上升的主要是商品期貨,而商品期貨月末持倉環比回升可能與企業套保量加大有關。在復工復產的帶動下,原材料補庫可能導致部分企業進行買入套保操作。同時,一些產成品積壓較多的企業,可能也會在5月通過賣出套保來鎖定利潤。另外,5月份期貨風險管理公司業務量有所回升,也可能促使期市月末持倉量增長。”程小勇說。
華金期貨總經理劉小紅表示,交易量減少的同時期市持倉量增加,說明隨著各類理性交易者的逐步進場,市場交易者結構更加合理;同時也說明市場多空分歧加大,更有利于產業鏈企業選擇時機進行風險管理。
展望后市,程小勇認為,隨著國內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我國期市成交量環比回升的勢頭有望持續,但成交額可能會隨著整體商品價格的回落而繼續同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