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6月1日宣布,即日起對本國食糖實施出口總量限制,有分析稱,印度實施食糖出口總量限制很大程度上是為應對國際糖價上漲而采取的預防性措施。
據期貨日報,印度目前是僅次于巴西的全球第二大食糖生產國。此前,大量巴西糖廠宣布取消食糖出口合同。
近來,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禁令”。多國頒布糧食出口禁令對全球糧食安全有何影響?糧食價格會否進一步攀升?
印度開始限制食糖出口
印度政府6月1日宣布,為保障國內食糖供應和價格穩定,即日起對本國食糖(包括原糖、精制糖和白糖)實施出口總量限制,2021-2022榨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出口總量將限制在1000萬噸。
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印度4月消費物價指數升至7.79%,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在柴油、化肥等價格上漲推動下,印度國內食糖價格呈上漲趨勢。
印度是世界主要食糖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度糖廠協會預計,本榨季印度糖產量將達3500萬噸,國內消費量約2700萬噸,加上上季庫存,將有1600萬噸的剩余。有分析稱,印度實施食糖出口總量限制很大程度上是為應對國際糖價上漲而采取的預防性措施。
俄烏沖突升級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走高,已攀升至多年來高位。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背景下,俄烏沖突面臨長期化風險,俄烏兩個農業大國的糧食出口受阻,加劇全球供應缺口。為應對國內供應緊缺和價格上漲,一些農產品大國近期陸續出臺限制出口措施。有專家警告,當前全球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僅無助于緩解本國糧價,反而會進一步推高全球食品通脹。
大量巴西糖廠取消糖出口合同
就在5月下旬,全球最大的食糖生產國——巴西糖廠取消食糖出口合同并決定增產乙醇,引發市場關注。
據路透社報道,巴西糖廠正在取消一些食糖出口合同,并將生產轉向乙醇生產,以便從高能源價格中獲利,這引起了人們對糖市短缺的擔憂。
據業內人士介紹,截至目前,巴西原糖出口的取消總量為20萬—40萬噸,來自一家國際涉糖企業的貿易負責人表示,巴西糖廠會用由糖轉向乙醇的收益來抵消取消訂單的成本。
據期貨日報,記者與相關市場人士進行溝通時了解到,近期,針對巴西特別是巴西食糖重要產區——中南部食糖生產形勢,市場一直十分重視,其變動頻繁的甘蔗入榨數據、食糖產量增減等已經對全球糖價形成了多次沖擊。
相關數據顯示,由于能源價格高企,巴西糖廠近期用于乙醇生產的甘蔗數量大幅高于預期,將造成全球糖供應減少。市場人士認為,糖價需要上漲到高于乙醇價格的水平,才能推動糖產量增加。巴西的糖廠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市場價格將甘蔗分配給糖生產或乙醇生產。受能源價格高企提振,市場預期糖廠會把一些甘蔗轉向乙醇生產。
巴西甘蔗行業協會Unica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下半月巴西中南部壓榨甘蔗2382.3萬噸,同比下降19.72%;產糖93.4萬噸,同比下降38.71%;乙醇產量同比下降15.79%,至10.94億升。糖廠使用37.2%的甘蔗比例產糖,上榨季同期為44.51%。巴西甘蔗技術中心(CTC)對30家糖廠的初步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4月份甘蔗單產為81.2噸/公頃,同比略增1%。
此外,據了解,截至4月底,巴西已有180家糖廠開榨,仍低于去年同期的207家,預計5月上半月還將有另外57家糖廠開榨。2022/2023榨季截至2022年5月1日,巴西中南部累計壓榨甘蔗2911萬噸,同比減少35.8%,累計產糖106.6萬噸,同比減少50.6%,累計產乙醇14.89億公升,同比下降26.85%,平均制糖比例為35.42%,上榨季同期為42.67%,平均甘蔗出糖量(ATR)為108.46公斤/噸,低于去年同期的117.02公斤/噸。
20余國頒布糧食出口“禁令”
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統計,截至5月28日,包括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摩洛哥、土耳其、匈牙利在內,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的出口限制令,品類包括小麥、玉米、面粉、西紅柿、植物油、豆類等。
分析近日多國采取糧食出口禁令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向記者表示,前段時間,受俄烏沖突、全球糧價攀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一些國家短期內糧食出口量激增,其中一些國家看到這種趨勢對本國糧食供給的不利影響,加上當前國際糧食市場劇烈波動以及極端高溫天氣事件的影響,一些國家開始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都是這種情況。
統計顯示,今年2月俄烏沖突升級后,全球糧食供應鏈吃緊,受價格刺激,印度小麥出口量激增,4月出口小麥140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印度私營糧食交易商大量收購小麥導致印度國內糧價不斷攀升,同時,3月份,印度遭遇罕見高溫天氣,正值印度小麥收獲季節,小麥產量預計將受影響。評估上述不利因素,5月13日,印度政府作出了禁止小麥出口的決定。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災害天氣頻發的因素影響,國際糧價持續攀升,到2021年年底攀升至近十年來最高價格。2022年以來,俄烏沖突爆發,由于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兩國占到全球谷物供給的25%,疫情和局地沖突也推高了全球能源價格,推高物流成本,給糧食供應鏈進一步造成沖擊,全球糧食安全形勢“雪上加霜”,國際糧價進一步走高。
日前,聯合國發布《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警告稱,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多達17億人正在承受著貧困和饑餓問題,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2個人吃不飽飯。
近日多國采取糧食出口禁令將給國際糧食安全造成怎樣的影響?國際糧價又將會有怎樣的走勢?李國祥表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還是全球重要的化肥出口國,由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俄羅斯的農產品不能進入國際市場,短時間內國際糧食貿易秩序產生急劇變化,國際糧食供給形成了結構性的硬缺口,同時,由于沖突持續,烏克蘭的糧食生產也受到較大影響,預計烏克蘭糧食將減產。這種硬缺口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調整,而多國采取糧食出口措施則限制了這種調整,全球糧食供給恢復到平衡關系預計還將進一步延長,國際糧價高位運行的時間預計也將拉長。
(來源: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大象新聞、極目新聞、上游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