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了刺激旅游消費市場,四川省統計局在《一季度四川商貿經濟運行情況分析》(以下簡稱《情況分析》)中建議,試行企事業單位周末2.5天彈性作息,引導干部職工帶頭旅游消費。
鼓勵企事業單位推行“2.5天彈性休息制”,再次成為地方政府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四川省統計局的這一建議,也登上熱搜。
事實上,“2.5天彈性休息制”并非新鮮事,為提振文旅產業,近年來江西、甘肅、福建、浙江、廣東、江蘇等10多個省份都曾提及或提倡過相關建議。
但幾年過去,終究是“光打雷不下雨”,而圍繞相關制度引起的爭論卻一直未曾停歇。
重振文旅市場
四川省統計局建議企事業單位實行2.5天彈性作息,背后是四川消費市場和文旅業的持續低迷與不景氣。
四川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四川消費市場在兩輪散發疫情沖擊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917.0億元,同比僅增長5.1%,遠低于正常年景增長水平。《情況分析》指出,如果要完成全年增長8.0%的目標任務,需后三季度平均增長9%左右。
與此同時,受疫情持續擾動影響,四川住宿和餐飲業等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經營消費活動明顯放緩,消費信心明顯不足。
截至今年3月,四川關停并轉和破產注銷的限額商貿企業(單位)有1562戶。同時,勞動工資數據顯示住宿和餐飲業就業人員同比減少7.4%,企業的穩定發展和勞動者穩定就業等受到了較大影響。
四川省文旅廳副廳長嚴颯爽曾公開表示,疫情對四川文化旅游業造成的損失將超過1500億元,是受疫情影響最大、損失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疫情暴發以來,針對文旅產業,四川出臺了一攬子紓困扶持政策,從財政補助紓困、金融政策幫扶到優化政務服務。
5月27日,四川省文旅廳聯合多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文化旅游企業紓困的若干措施》,加大對旅行社紓困力度。
四川文旅產業現狀雖有一定改善,但部分行業仍然沒有渡過難關、恢復發展,增速遠不如預期。
而受疫情影響,周邊游、近郊游逐漸成為旅游消費新趨勢。2021年,四川全省接待國內旅游人數48395.58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為16037.50萬人次,占旅游人次總數的33.14%;一日游游客為32358.08萬人次,占旅游人次總數的66.86%。一日游游客占比較2020年上升14.78%。
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四川省統計局認為,本地游和近程游仍是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市場。
因此在《情況分析》中建議試行企事業單位周末2.5天彈性作息,鼓勵干部職工利用周末外出休閑度假,并推出“優惠套餐”“大禮包”等惠民措施,試圖拉動餐飲消費、文創商品和住宿消費等二次消費增長。
是“良藥”還是噱頭?
事實上,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在《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優化休假安排,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這為提倡“2.5天彈性休息制”提供了政策依據。此后,多個省份出臺了鼓勵“2.5天彈性休息制”的意見,但大多很快沒了下文。
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為將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減少到最低,多地再次重啟或提及“2.5天彈性休息制”。
2020年3月19日,江西省發文通知,稱將在第二季度實行周末2.5天彈性休息;3月30日,河北省文旅廳提出將鼓勵推行周末2.5天彈性休假。
同月,浙江省也發文鼓勵實施一周4.5天彈性工作制,支持有條件的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疫情后消費市場復蘇。
不過,在越來越多地方開始試行彈性休息制時,2020年8月人社部在回復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中明確表態:“四天半工作制”不宜在企業中廣泛推行。
人社部指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縮短工時會加大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帶來較高的用人成本和負擔,影響經濟發展。同時還提到,我國能夠嚴格執行目前工時標準的企業比例不高,加班情況較多,有的地方推行的2.5天假期,可能成為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特有福利,社會影響不好。
雖然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試行夏季2.5天彈性作息確實有效刺激了旅游消費市場。但由于不少地方推行2.5天彈性作息的時間集中在春夏或夏秋季節,景區游客增加后,游客的旅游體驗下降,加之由于時間較短,2.5天彈性作息對消費拉動的效果也明顯低于預期。
東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杜寶貴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造成這一現象主因之一是當前“2.5天彈性休息制”尚處于政策試驗階段,與法定節假日的剛性制度相比,缺乏約束性。
同時,“2.5天彈性休息制”的實施需要兼顧用人單位、職工以及其他部門的協同,“單一的政策難以形成政策合力”,他說。
杜寶貴認為,“2.5天彈性休息制”的初衷在于促進消費,從而形成以消費帶動供給的良性循環態勢。但實際上,從我國目前情況看,因居民收入還處于較低水平,再疊加疫情的擾動,導致民眾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受到抑制。
“當前,餐飲服務及商業零售業更需將疫情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急需‘加班加點’而非增加休息日。”杜寶貴認為,就目前的國內外大環境,不太適合全面推廣“2.5天彈性休息制”。
有輿論認為,助推文旅消費市場復蘇,不能單純寄希望于2.5天彈性作息,需要多策并舉形成政策合力,努力推動經濟回到正常軌道。
如何兼顧公平
“2.5天彈性休息制”一直都是有爭議的話題。其中,“公平”與“利益均衡”是最常被提及的兩個詞。
新浪微博一項超過1.7萬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仍有54%的人無法保證每周雙休。這其中,22%的人只有單休,8%的人處于大小周,4%的人每月休一天,18%的人全年無休。
因此不少人認為,這項政策目前的最終受益者可能只是工作穩定的少數單位,難以廣泛普及。
杜寶貴擔心行業差別會導致“2.5天彈性休息制”形成相對不公平的問題,如體制內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實施這一制度就會引發其他行業的不滿。
一位任職于四川某加工廠的職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所在的企業正處于發展階段,這兩年加班加點是常事,“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連節假日都不敢保證,‘2.5天彈性休息制’不現實。”
多位基層干部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現在基層工作任務繁重,周末加班都是常事,如果周五還放半天假,很多工作將難以推動。
他們建議在推行“2.5天彈性休息制”前,先把雙休和帶薪休假落實,以免造成休假方面新的不公平。
杜寶貴建議,如要更好實行“2.5天彈性休息制”,應掌握好政策窗口期。疫情當下,應在確保全行業復工復產后,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之后開啟政策窗口。同時,應盡量選擇經濟發展狀況較好,消費能力較強的區域進行試點;在考慮行業時,優先選擇“時間彈性”較大行業進行試點。
“實行彈性休息制,獲益的是員工方,但企業或相關部門可能因工時的減少從而增加運行成本。”杜寶貴認為,要在引導消費和不增加實施“2.5天彈性休息制”的行業或部門成本之間尋求利益平衡。
“任何政策都應尋求利益平衡機制,只有如此才能減少實施阻力。”他說。(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