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鄭商所舉辦2021—2022年度“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結項評審會。數據顯示,2021年,鄭商所在白糖、蘋果、紅棗、花生、棉花5個品種上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21個,覆蓋陜西、甘肅、云南、廣西、山東、河南、新疆等7省(區),承保種植面積110萬畝,為8.34萬余農戶以及18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供風險保障金額50.95億元。
2021年鄭商所“保險+期貨”試點首次探索蘋果收入保險模式。國內首單蘋果“保險+期貨”收入險落地陜西黃陵縣,以產量端和價格端的雙重保險,為607戶果農提供每畝8747元的保險金額。“在種植過程中,果農往往面臨著兩方面風險:一是種植風險,二是價格風險,對應的是產量和價格。”6月15日,人保財險黃陵支公司總經理寇兆林說,相較于傳統的價格險,“保險+期貨”收入險既管產量又管價格,從而真正幫助果農穩收增收,提高果農種植積極性。
去年,鄭商所首次在我省桐柏縣、正陽縣、開封市祥符區開展花生“保險+期貨”試點。試點中,脫貧群眾占比達90%。其中,農戶自繳保費僅為180.2萬元,獲得賠款1529萬元,戶均增收達784元,相當于為試點地區花生種植戶提供了每公斤0.36元的直接價格補貼,為試點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花生產業振興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
鄭商所在試點過程中,注重向地方政府推介“保險+期貨”模式及成效,對接引入政府資金、強化項目組織保障,合力助推試點擴圍。“省、市、縣三級財政為花生‘保險+期貨’試點補貼保費622萬元,為花生種植戶提供了總額達3.7億元的風險保障,財政資金補貼效應放大了近60倍。”桐柏縣副縣長段其國介紹,試點中的花生保障價格為每斤4.4元,可為農戶每畝鎖定1472.57元的純收益,財政支農的效應和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下一步,鄭商所將更好地發揮期貨風險分散等功能,推進‘保險+期貨’業務模式創新升級,同時積極聯合省級農險或金融主管部門實施項目,擴大試點覆蓋面和惠及主體。”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