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準備好錢袋,在家翻看圖錄,現場查看品相,要么選擇一件價格不菲的“大牌兒”藝術家作品,要么拿來買幾件年輕藝術家作品。每到拍賣季這已是常規操作,兩者相較,前者買的是現在,后者買的是未來。
如今,這道選擇題變成了必選題,一些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已經漲勢驚人,一件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作品,其價格可能也買不了幾件年輕藝術家作品了。上個月26日,佳士得香港拍出了1977年出生的亞德里安.格尼的作品《餡餅斗室 12》,價格是8106萬港元。
就在這件作品拍出的前一周,蘇富比紐約將已故藝術家王俊杰(1984-2019)作品的價格記錄推升至近600萬美元,《the night watcher》拍出了近4000萬人民幣之巨,同樣是80后的博福(1984),目前作品的市場記錄也已來到了接近3000萬港元的關口,而這件創造記錄的作品完成的時間距離被送上拍場,中間只隔了三年。
如果想繼續拉這份名單,還可以很長.......在感嘆價格神話之余,究竟為何能夠在如此之短的時間便將作品價位提升至如此量級,尤其考慮到藝術家年齡尚且不大,職業生涯不過剛剛開始,有些甚至還沒有任何顯赫展覽,收藏履歷的加持。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炒作做局?還是另有它因?希望本文能夠給出些許信號和答案。
01
游戲規則變了,是你沒跟上
“我印象最深的,作品價格也刺激到我的就是藝術家王俊杰。”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創始人鄭林2020年年末去香港時,恰逢彼時的秋拍季,在佳士得的拍場他看到了王俊杰3件尺寸并不算大的作品《歸途》,“差不多每件50×40厘米,三件一組,估價是70-100萬港幣吧,”最終這件作品拍到了1105萬港幣。
王俊杰 《歸途》 (三聯作) 2017 成交價:11,050,000 港元
這個價格讓鄭林很震撼。“他作品的語言風格,畫面構成、自我審美趣味很強。”之后富藝斯和保利聯合拍,當時在行方的重點推廣和宣傳中也有一幅王俊杰的作品,2米×1.7米的《夕陽之河》,估價700-1000萬。舉槌當日,作品拍出了3776萬港元。“這價格真的沒法想象,意味著單件2米×1.7米這個尺寸的作品,已經把中國當代藝術現在很多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覆蓋掉了。”
西方少數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已經高到數百萬美元是否正常,是否提前透支了未來的價格空間?偏鋒畫廊創始人王新友認為西方的藝術市場價格同他們整個經濟體、藝術市場的容量密切相關,與其對藝術品消費的需求是相匹配的。
黃宇興 《七寶松圖》2016-2019 成交價:港元 64,830,000
“中國近兩年也有不少70后藝術家作品在拍場上成績亮眼,這說明70后一代經過長達近20年的發展和市場的持續關注后,到了起飛的關鍵時間點。”在王新友看來,重要作品在關鍵階段的高價不是什么壞事。“這恰恰證明了市場對藝術家的信心足夠堅定,會透支未來的是藝術家和代理畫廊對一級市場的價格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給個別資本進場惡意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機,所以價格“起飛”的時候也是考驗藝術家、畫廊以及藏家的時候。”
鄭林認為如今藝術市場的游戲規則已經變了,年輕藝術家新的發展趨勢,創作面貌、包括全球大畫廊都在跑馬圈地,爭相代理80、90后藝術家的現象,都預示著新的格局正在發生,很多比較敏感的畫廊都做出了新的戰略調整。至于前文提到的王俊杰作品的震撼價格,鄭林認為并不具有代表性。
王俊杰 《夕陽之河》2018 成交價 :HK$37,760,000
“一個王俊杰不能說明問題,他的市場不是從亞洲、香港開始的,而是從紐約。第一張上拍的作品一下子拍到300多萬美金,從那個時候市場就開始啟動了。我去香港的時候應該是屬于他第一張拍了高價之后的延續和發展。”
反觀中國藝術家,曾梵志、周春芽、劉小東、張曉剛這些重要藝術家作品也不乏幾千萬,一個多億的單幅價格,但他們大都經歷了30、甚至40年時間的沉淀和發展。“回過頭想一下,從85時期發展到今天,有這個時間沉淀和影響力,甚至比他們之前知名度更高的藝術家也有”,鄭林說到,“為什么那些藝術家的價格上不去,他們的藝術沉淀后卻沒有發酵,這都值得思考。”
艾德里安·格尼《餡餅斗室12》2014 成交價:港元 81,060,000
從文章開頭的幾個例子不難看出當下市場對于年輕藝術家的成長周期似乎顯得有些“著急”,很多創作不久的作品便出現在拍場,年輕藝術家作品從展覽到買入再到送拍,周期之短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對藝術家及其代理畫廊究竟是傷害還是有助于曝光?
02
乍舌價格背后不只是簡單的數字
卓納畫廊香港空間資深總監許宇對于近期許多年輕藝術家橫空出世的現象表示,卓納畫廊代理藝術家不會參與送拍,或在拍場制造市場。“他們的簡歷中還沒來得及有美術館展覽,甚至也沒有太多畫廊展覽。其中一些人的作品很快進入拍賣成為了熱點”,這是一個很值得留意的現象,說明社交媒體的力量和即時性對今日市場具有相當的重塑能力。”
阿莫奧克· 博?!杜e起雙手》 2018 成交價:26,650,000 HKD
少數西方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高企,白立方畫廊中國區代表趙婷婷認為這一現象要根據藝術家或市場需求很多不同情況來看,不可一概而論。“近年很多新興藝術家的作品題材新穎,創作運用的材料及技巧亦富挑戰性,這都讓不少收藏家開始關注并支持年輕藝術家的創作。”
這些年輕藝術家從進入系統到價格飆升,時間周期愈加短促,市場彌漫的急功近利的氣氛,她同樣表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藝術家的情況不同,白立方的藝術家作品及價格一直都比較穩定,當下當代藝術的市場狀況取決于多方因素,高價是一個少數的現象不可以偏概全。”
Avery Singer 《Happening》 2014 成交價:5,253,000 USD
資歷尚淺但作品在拍賣上頻現“天價”,許多人大呼“看不懂”,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夏季風認為“這有點兒大驚小怪了。”
他提到如今快速變化的當代藝術發展態勢,使得從業者必須要更新很多舊有的評價標準與價格體系。“我們還習慣以傳統的標準來評判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也容易按照中國的價格來推演西方的市場邏輯,所以難免會感到價格高的離譜。”事實上,藝術品的價格是社會各方面復雜的綜合體現,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多方面的合力。
常玉 《群馬》1930 成交價:2.07億人民幣
夏季風以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變化來舉例,“如果我們從八十年代來看,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恐怕也會覺得不可理喻;同理,西方藝術市場看到常玉在中國的價格,也可能大呼不解。“但價格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
中西同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價格的云泥之別,外界認為原因不外乎是藝術家創作能力和背后畫廊體系,運作推廣的差距,許宇并不認同這一觀點:“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個歸因于畫廊系統的差異,或者畫廊運作的差異,我個人更多以為這是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
03
中西同代藝術家未來價格能平起平坐嗎
當國內同代際的70、80后藝術家群體,除了賈藹力,黃宇興極個別能夠在價格上與西方一較高下外,絕大多數仍與西方當紅的一些名字有著肉眼可見的價格“鴻溝”。
賈藹力 《無名日 2》2007 成交價:2645萬人民幣
將目光收回身邊,未來中國的80、90后藝術家和西方同代藝術家,作品價格有機會平起平坐嗎?
鄭林認為這要看藝術家作品的影響力和其代理平臺的能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年輕藝術家要找最有影響的畫廊建立合作,代理畫廊要有很強的話語權,這對藝術家和畫廊雙向都是助力。
如果一個好的藝術家沒有好的畫廊合作,未來長遠的發展必然有局限性。
安娜·韋揚特《夏日時光》 2020 成交價:美元 1,500,000
“為什么高古軒代理的藝術家賣的這么好,是因為高古軒的平臺影響力、藝術家的合作和代理起步就不會低于5-10萬美金,做一個展覽的成本那么高,所以一定會讓藝術家的價格上升到他認為合理的區間,高古軒代理的藝術家這么快就能達到千萬級別,這同畫廊的話語權,影響力,包括二級市場的助力行為都有關系。”
鄭林繼續解釋到,“就像唐人同一個年輕藝術家合作,藝術家原來的市場價1-2萬人民幣,對于我們的合作來說,這個價格太低了,所以定價系統會有所調整,應該讓其作品在合理的價格范圍,我認為5-20萬之內都是一個年輕藝術家合理的價格區間。”
洛伊?霍洛韋爾《連接的林伽(黃,綠,藍,紫,粉紅色)》 成交價:16,510,000 港幣
“西方年輕藝術家作品的高價,對于同代的國內藝術家來說未必是壞事,至少能體現出令人心動的差價空間,對于藏家來說未必不是一個買作品的好機會。”
夏季風表示就他所了解的情況,“許多年輕藝術家,除了價格之外,他們的創作能力并不比西方同代藝術家差,但遺憾的是目前主場并不在中國,學術和市場的標準并非由我們掌控,當代藝術中國的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這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國家運勢的問題。”但他認為這并不會給中國年輕藝術家帶來困擾。
鄭林認為拍賣市場的高成交價對于年輕藝術家不存在所謂的拔苗助長。“這涉及到國際當代藝術新格局的問題,這種情況在過去二十年里是沒有的,這個現象引人思考,這是一個新的游戲規則。”這些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西方年輕藝術家,仔細分析他們背后的成長軌跡,其中畫廊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NICOLAS PARTY Landscape 2015 成交價:2305萬港元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背后畫廊的加持,其市場表現可能截然相反,專業的藏家幾乎不會去購買沒有畫廊簽約的藝術家作品。他們非常明白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協作化、系統化的模式,藝術市場與其他產業一樣,如果缺失畫廊有力的背書和推動,藝術家很難靠一己之力從中獲得成功。”夏季風認為畫廊的推廣對于作品市場價格的提升很關鍵,尤其對年輕藝術家更是如此。
“即便市場暫時成功,也意味著藝術家工作室必須擁有運營和把控市場的能力,這對于更需要專注于創作的年輕藝術家來說,顯然是一個得不償失的事。”
04
誰掌握了年輕人,誰便掌握了未來
從今年已經結束的幾場香港春拍來看,中國60后藝術家名單在標的數量和成交價格上有明顯的式微,雖然國際拍行的表現無法代表國內市場,但無疑板塊輪動已勢不可逆。除非生涯轉捩之作,否則藝術家“普品”的市場價格,空間已經很小了,這是否也從另一方面助推了藏家視線轉移至年輕藝術家這一趨勢?
夏季風認為,每個時代都有非常優秀的代表性藝術家,不會因為年齡影響到他們的藝術成就。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1996 成交價:1.61億人民幣
“某種程度上,60后藝術家的確已經完成了應有的使命,他們參與、創造了與之相應的藝術史,至于他們作品的市場和價格空間,無法一概而論,即便是同齡的藝術家,他們之間的成就、價格相差也非常大。”夏季風表示整體上看,年輕藝術家在這方面的確占有一定優勢,作品價格低,意味著后續增長空間相對較大,也存在追平甚至超越上輩藝術家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