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削減法案》在美國參眾兩院“涉險過關”。美東時間8月12日,美國眾議院以220票贊成、207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此前該法案已在參議院獲得通過,下一步將由美國總統拜登簽字正式生效。此法案有望降低約3000億美元的聯邦赤字。
不過,有專家指出,該法案名不副實,從內容來看很難直接聯系到削減通貨膨脹,更像是拜登未完成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的縮小版。盡管法案起到的作用存疑,但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作用下,美國通脹或許已經見頂。
名不副實的削減通脹
具體來看,《通脹削減法案》包括收入項和支出項,收入項包括對年收入10億美元以上企業設定最低稅率、處方藥價改革、強化國稅局稅收執法以及引入股票回購稅,其中,僅征收企業稅一項就有望增收3130億美元;支出項則包括創紀錄的3690億美元用于應對氣候變化,640億美元用于降低處方藥的價格,同時降低約3000億美元的聯邦赤字。
此前,該法案在參議院表決中,民主黨人憑著副總統、參議院議長哈里斯的關鍵一票,以51票贊成、50票反對的結果促成法案通過,可謂“涉險過關”。持反對態度的共和黨人認為,該法案名為削減通脹法案,但在實際削減通脹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該法案增稅的內容反而將推高價格。
《通脹削減法案》很可能是名不副實。“法案本身不是為了應對通脹而設計的,而是由于在當前高通脹的環境下,以削減通脹的名義,更容易在國會兩黨獲批通過。”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馬偉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也分析認為,從這個法案的核心內容來看,只看到投資和社會支出以及不確定的稅收等來源,很難直接聯系到削減通脹。
意在中期選舉
馬偉進一步表示,《通脹削減法案》實際上是拜登沒有完成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很小的一部分,為了讓民主黨能夠在中期選舉前取得較好的立法議程推進的成果,給選民一個交待,做了比較大的妥協。
拜登上任之初,就連續提出了多個萬億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就包括總規模接近2萬億美元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該法案主要可分為兩大塊,一是規模5550億美元的包括清潔能源在內的氣候項目,另一塊則是11950億美元的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在內的社會支出項目。不過,由于規模過于龐大,多方利益難以得到平衡,這一法案在民主黨內部都沒能得到足夠的支持。“重建美好未來”的理想最終只能被擱置。
因此,本次《通脹削減法案》的象征意義或許大于實際意義,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大于經濟方面的影響。“該法案不一定能對2024年拜登的連任產生直接影響,但對于民主黨在中期選舉前取得民眾的支持,能起到一定效果。”馬偉說。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將改選眾議院、部分參議員以及部分州長等。自2020年大選失去總統位置和國會控制權后,共和黨人誓言至少要在今年選舉中奪回國會一院,而民主黨人則要力保兩院不失。此外,中期選舉還是一次對現任政府的執政“小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被視為2024年總統選舉的風向標。
柯靜表示,在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當中,民主黨人可供選民審視的成績乏善可陳,可供發揮的余地實在有限。因此,哪怕用一個名不副實的“削減通脹”的名義,畢竟削減醫療成本和推動清潔能源的投資,能夠幫助穩住一部分民主黨的票倉。
通脹迎來峰值?
雖然《通脹削減法案》可能名不副實,但美國持續多月高企的通脹似乎已經見頂。
當地時間8月10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7月CPI同比升8.5%,較上月9.1%的增幅有所回落,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8.7%,為2021年2月以來首次低于預期;環比同上月持平,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的核心CPI同比升5.9%,環比升0.3%,與上月相較,同樣出現較大回落。
美國銀行的經濟學家在數據出爐后的一份報告中寫到,對美國經濟和市場而言,7月的CPI數據“令人松一口氣”。該行的利率策略師Meghan Swiber也表示:“我們可能已經看到了通脹的峰值。”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自去年以來,美國通過連續大幅加息縮表的措施,使通貨膨脹得到了明顯的遏制,美國7月CPI和PPI都低于市場普遍預期,通脹見頂的跡象已經出現,未來美聯儲繼續加息的力度和頻次都有可能下降。“《通脹削減法案》雖然受到質疑,但對于緩解通貨膨脹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柏文喜說。
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布的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錄得55.1,顯著高于7月的51.5和市場預期的52.5,該指數是反映消費者對美國經濟信心強弱的重要指標,也是預測消費者開支的先行指標。分析稱,消費者信心指數中,幾乎所有組成部分都有所改善,但高收入消費者目前的個人財務狀況以及耐用品的購買條件都出現了大幅下降。
馬偉表示,從7月數據來看,美國的通脹有見頂的趨勢,但是,通脹向低位回歸,還需要很漫長的過程。尤其是7月通脹增速放緩,主要是由于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下降,這兩項的波動是比較大的。核心通脹的數據仍然處于高位,因此即使已經見頂,通脹還是有可能長期保持在高位。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