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前7月“賬本”陸續公布,梳理發現,地區間財政收入增速差異較大,中西部資源型省份收入增長明顯,財政數據總體保持正增長態勢。
地方財政數據總體保持正增長態勢 后續增速有望持續回升
各地前7月地方財政數據陸續出爐,梳理公開資料發現,目前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山西、陜西、云南、貴州、江西等地已披露相關財政收支數據。
其中,在上述省市中,浙江省財政收入規模最大。數據顯示,2022年前7個月浙江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5697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同比下降7%,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
其次是北京,數據顯示,前7個月,北京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3521.0億元,按自然口徑同比下降約9.4%,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口徑增長0.2%,繼續保持同口徑正增長態勢。
分地區來看,中西部省份地區財政收入增長尤為明顯。山西省前7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163.5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比上年同口徑增長40.8%。陜西省前7月財政收入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同口徑增長32.0%。江西、云南、貴州前7月同口徑增長分別為10.6%、9.5%、6.9%。
據了解,陜西、山西屬于資源型省份,煤炭等能源儲量居全國前列。有專家指出,財政收入表現相對較好的一些中西部省份都是資源大省。能源價格上漲使得能源資源類行業增收,自然也會帶動財政收入增長。
相比中西部省份,東部沿海地區省市前7月財政收入增速稍顯遜色。
數據顯示,福建全省前7月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完成3553.16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后增長0.5%。
天津市財政局顯示,前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2.7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可比口徑下降15.2%。
寧波市財政局數據顯示,1-7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4.6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5.7%,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5%。
招商銀行研究院指出,前瞻地看,大規模留抵退稅集中退付任務已基本完成,疊加宏觀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財政收入增速有望持續回升,但依舊承壓。
6個經濟大省地方財政能否“挑大梁”
中央財政收入與地方“經濟大省”財政收入規模息息相關。
8月16日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指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6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5%,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
會議明確提出要求,江蘇、山東、廣東、浙江等4個沿海省份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
梳理發現,“挑大梁”的六個省份中,目前只有浙江、四川披露了前7月財政收支數據。
數據顯示,浙江省前7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5697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同比下降7%,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四川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851.5億元,同口徑增長9.2%,高于年初預期2.2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浙江、四川前7月的財政收入數據還是呈“繼續穩步增長”態勢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趙錫軍對中國網財經分析稱,首次點名要求4個沿海省份完成財政上繳任務說明其能否完成財政上繳事關重大。
他指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這6個經濟大省,對我國來說,在經濟增長穩定、吸收就業,提供財政收入、進出口方面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經濟規模的角度來看,是我國經濟的“基本盤”,“基本盤”穩定住,就能夠起到穩住整個經濟的關鍵性作用。
“我國進出口份額基本上是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個沿海省份完成的,對外交往密切,經濟發達,對這四省份如期完成財政上繳還是抱有信心的。四川和河南緊隨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發展比較快,體量比較大,屬于第二梯度省份的發展模式,有很好的基礎和資源,應該說具備很大的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壁w錫軍說。
(來源:中國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