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解放軍持續在臺灣海域舉行實彈軍演,臺軍壓力很大,主戰部隊戰訓頻繁。但臺媒22日披露稱,臺軍主戰部隊人力流失嚴重,基層士官與少、中、上尉軍官合計大幅缺員2.5萬。
多部隊實際服役未到70%
據了解,所謂臺軍主戰部隊,陸軍指的是配備戰車、炮車、甲車如機步旅、裝甲旅等單位;海軍則是主力艦艇如“基隆級”“成功級”“康定級”軍艦與“海龍級”潛艇作戰艦艇;空軍則是三型主力戰機各聯隊,以及防空暨導彈指揮部所中、遠程導彈部隊。
臺灣《聯合報》22日報道稱,臺軍主戰部隊由于訓練頻繁,募兵困難,始終無法達標。有知情“立委”透露,臺“國防部”2020年年底雖然宣稱臺軍部隊志愿役人力編現比(即實際服役人員占額定人數的比例)達到90%,但如果以主戰部隊計算,卻沒有這么樂觀。如臺陸軍、海軍陸戰隊、防空暨導彈指揮部,目前仍有七成主戰部隊以上未達到上述90%編現比的標準,其中海軍更有九成以上主戰艦艇未達到該標準,許多主戰部隊的編現比甚至低于70%。
報道同時提及,臺軍基層部隊的尉級軍官與士官,目前大批缺員至少2.5萬人,各軍種的中尉、少尉、上尉都嚴重缺員,其中陸軍缺員最多。據稱,臺軍主戰部隊人力需求在2026年達到高峰,空軍要構建總計12套“天弓三型”防空導彈系統,其中有數套是由“弓二”改良,必須大幅增加志愿役人力。海軍岸置“雄二”“雄三”反艦導彈,現有的1.5個機動中隊,計劃擴編到8個機動中隊。第二階采購增程型“雄三”反艦導彈也將成立專門區隊,并入原來的8個機動中隊。此外,臺軍還從美方采購“魚叉”反艦導彈,都要各自成立若干機動中隊。
企圖吸引年輕人
面對募兵困難,臺“國防部”最新一波兵力調整計劃納入延長兵役一年后增加的義務役士兵,除四個新訓旅外,還將陸續考慮補充陸軍非主戰兵力部隊。而陸軍志愿役人力缺額,其中部分還需要調整分配給海、空軍補充新興兵力缺額。
臺“國防部”22日稱,針對部分主戰部隊未達到目標,將通過強化領導統御、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留營慰助金、調整眷籍地服務、建立職務輪調機制及鼓勵勤務部隊官兵到主戰部隊服務等措施,以穩固部隊人力編現。另外,為充實基層人力,臺軍還將持續拓展招募渠道、強化招生合作機制及深耕校園招募等作為,吸引青年學子從軍,并運用社交平臺、網絡以及戶外媒體廣告等多元手段,提升招募信息曝光度,“廣拓素質佳、意愿高的優質人才投身軍旅”,以維持整體戰力。
“蠟燭多頭燒”
不過,島內對這樣的措施并不看好。近期,臺軍因募兵引發社會關注的事件,包括中正預校被反映讓成績不及格而應留級或退學的學生專門重修補考,引發師長與干部的不滿。21日,臺“國防部”被爆可能提高免服役的身高與BMI值(身體質量指數)標準,身高低于155厘米、BMI值超過35或低于15才能免除兵役。輿論質疑,因為擔心得罪年輕人,從而影響今年年底“九合一”選舉的得票數,民進黨和蔡英文根本不敢宣布將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延長至一年。
《聯合報》22日稱,為解決基層尉官尤其是少尉排長缺人問題,臺“國防部”過去曾推出“一年制志愿役軍官”與“志愿役兵、士轉軍官”等制度,但惡評如潮,相關做法均已停止。然而,臺軍士官、尉官是基層主戰部隊的骨干,面對人力缺口日益擴大,影響戰訓工作推動,現在又考慮重新恢復招募一年制志愿役預備軍官。只是這些應急規劃都有隱憂,一年期未受完整訓練的資淺軍官,難以發揮功能,甚至屢傳由士兵轉軍官的軍人因適應不良而自殘。文章說,臺“國防部”2020年發布募兵制達到編現比90%的目標,當時仍出現訓練較為頻繁的主戰部隊沒有達到標準、基層軍士官缺乏的問題,至今難解。為應對兩岸情勢變化與美方督促建軍,臺軍還計劃快速增編如岸基導彈等部隊,軍方人力招募、訓練可謂“蠟燭多頭燒”。“恢復一年兵役恐已箭在弦上,只是面對基層軍、士官不足,后續而來的訓練、征兵問題,勢必考驗軍方。”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