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韓建交30周年的日子。韓國外交部發言人23日宣布,兩國24日將在首爾和北京同步舉行紀念活動,兩國外長將作為主賓出席,并分別代讀兩國領導人的賀信。韓國主要媒體連日來高度關注中韓建交30周年,回顧建交歷史,討論合作未來。中韓貿易額在這30年間從1992年的50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超3600億美元,成為各方都無法忽視的成就。與此同時,中韓關系近年來出現的問題也被一一審視。
韓聯社23日稱,隨著美中戰略競爭日益加劇,韓中關系發生微妙變化。韓中關系站在十字路口,不得不謀求“新常態”。《韓民族新聞》23日頭條新聞的標題就是“韓中關系需在國安和經濟中尋找新平衡”。此外,韓國民間對中國的負面情緒也引發關注,但香港《南華早報》23日引述一位韓國學者的觀點這樣評論這一問題:韓國民間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并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動的。
中國大使:中韓之間沒有結構性矛盾,也不該有解不開的疙瘩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布的信息顯示,邢海明大使已連續多天參加活動、接受韓媒采訪,就中韓建交30周年發聲,表達中國立場。
22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首爾舉行“紀念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各界人士招待會”。圖為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致辭
22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在首爾舉行“紀念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各界人士招待會”。邢海明在致辭中表示,30年前,中韓兩國老一輩領導人以政治家、戰略家的非凡膽略和遠見,合力打破冷戰的堅冰,作出中韓建交的重大戰略決斷,徹底結束了兩國幾十年的相互隔閡,掀開了中韓關系30年全面快速發展的輝煌篇章。他表示,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但孔子所倡導的“近者悅,遠者來”卻是不破的真理。只要中韓雙方都堅持以誠相待、以信為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關切和重大利益,前方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沒有翻不過去的山!
韓國國會議長金振杓在上述招待會上表示,1992年韓中建交是充滿勇氣和智慧的重大決斷。30年來,兩國已經相互成為不可或缺的珍貴朋友。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希望兩國關系在建交30周年之際更趨成熟,在供應鏈、衛生等領域擴大戰略溝通。
23日,邢海明出席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舉辦的“韓中建交30周年專家學生論壇”并致辭。他表示:“30年前,我作為年輕的中國外交官參加了兩國建交談判,并懷抱大使館的館牌和中國國旗來到韓國建館。江山代有才人出,未來中韓關系發展的重任將落在你們這一代肩上。我知道,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兩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直接見面的機會少了,友好感情有所下滑,但我相信這是暫時的。中韓之間沒有結構性的矛盾,也不該有解不開的疙瘩。”
“安全美國,經濟中國”已行不通
“建交30周年,適應變化的環境發展新型韓中關系”,《韓國日報》23日的社論稱,韓中關系在這30年迎來飛躍式發展。與此同時,當前韓中關系也站在十字路口。自2016年“薩德”事件導致兩國關系惡化后,現在由于美中競爭深化,韓中關系正面臨重大轉換期,雙方在“薩德”、“半導體四方聯盟”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分歧。在美國打著“經濟安全”旗號圍堵中國的情況下,韓國要堅持以往的“安全美國、經濟中國”戰略并不容易。因此,現在到了韓中兩國適應新環境、建立新型關系的時候。
《首爾新聞》23日的社論稱,韓中迫切需要新的共贏之路。文章稱,當前的國際秩序與30年前有很大不同,過去韓國堅持的“安全美國、經濟中國”戰略似乎再也行不通了。從國家利益和經濟安保考慮,韓國有必要在努力強化韓美同盟的同時,進一步發展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韓民族新聞》23日稱,韓國總統尹錫悅就任至今,還沒有提出明確的對華外交戰略。亞洲大學美中政策研究所所長金興圭表示,尹錫悅政府的對外政策可能會左右今后30年的韓中關系。過于輕易立足于理念和價值,以“二分法”看待世界,這不是韓國現在應該采取的外交。也就是說,韓國要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保持符合自身體量的“均衡”。
民間情緒,如何引導
香港《南華早報》23日發文稱,建交30年來,中韓經濟關系穩固發展。“然而,在兩國經濟伙伴關系上似乎逐漸形成了一片烏云:過去3年,兩國的公眾輿論從未像現在這樣糟糕。負面輿論助長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厭惡情緒,與過去幾十年的友好關系形成鮮明對比。”文章稱,在網絡匿名環境、言論控制缺位和民族主義淺薄意識的推動下,韓國網絡上對中國的誹謗隨處可見。“而中國也不是韓國人唯一憤怒的目標。”
“重要的是,它可以修補嗎?”《南華早報》采訪的多位中韓專家表示,盡管兩國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未來不一定是黯淡的,中韓民間互信有改進的余地。光云大學教授金希喬說:“我的觀察是,韓國的反華情緒并不是基于政治制度和價值觀而牢固地固化,而是因經濟和安全問題流動的。”他曾撰寫過一本關于韓國反華情緒起源的書。
《南華早報》最后引述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的話說,中韓關系的基本面仍然存在。“中國仍然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韓國與美國和日本的貿易額之和。我相信,經濟常識最終會占上風。”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