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3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在A股上市。
“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報非常踴躍,一共有1.3萬家企業申報,經省(市、區)初審和工信部審核,目前已完成公示。”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在8月30日工信部舉行的“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上表示,公示的4300多家企業,從規模看,中型企業占比44%,小微型企業占比56%;從類型看,民營企業占比84%,國有企業占比9%,合資和外資企業占比7%。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就是提升創新能力,也是穩鏈強鏈、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壯大對于推動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轉型升級。
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10.4%
梁志峰介紹,根據初步分析,上述4300多家企業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創新性強,研發投入高。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10.4%,平均擁有I類知識產權16項、發明專利14項。二是專業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強。企業從事細分領域時間均為3年以上,其中10年以上的3000余家,是強鏈補鏈固鏈的生力軍。三是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近兩年,企業戶均年平均營業收入增長都在20%以上,增長態勢明顯。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整體來看,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性較好,營收增速較高,盈利能力較強,同時研發投入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與前三批企業實力水平相當。
“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大力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有利于加速我國各行業科技迭代速度,助力產業轉型,實現我國產業鏈的高端化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我國攻克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推動國產化進程,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陳靂表示。
談及工信部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的舉措時,梁志峰介紹,一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涵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專精特新企業的評定,首次有了全國統一標準。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力度。工信部和財政部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了部分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已累計安排財政資金40多億元。聯合人民銀行設立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支持工具,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累計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76家。三是不斷創新培育舉措。四是逐步優化培育環境。工信部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納入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引導地方從重視企業規模轉向重視創新,36個省區市(含計劃單列市)累計安排超40億元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截至上半年3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王海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信部積極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推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中措施包括,加強與證監會對接合作,推動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掛牌融資。
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有3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致力投早投小投創新,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投資金額近300億元。
“近年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A股上市節奏加快。截至2022年上半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A股上市公司8.0%左右。”周茂華表示,一方面反映國內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包容性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反映我國經濟產業創新活力強。
陳靂表示,隨著近年來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扶持政策不斷推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渠道得到進一步暢通,特別是在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正式成立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數量實現較快增長。預計未來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融資渠道將持續拓展并優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數量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王海林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將更大力度推進的舉措包括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上市、掛牌融資。
“雖然注冊制改革與北交所開市以來,企業上市流程得到簡化,同時放寬了對上市的業績要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渠道實現進一步暢通,但不乏企業因財務、信息披露等問題導致無法上市。”陳靂表示,對于尋求上市融資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說,應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建立標準化管理流程,優化信息披露質量。監管部門需持續優化企業上市流程,加強培訓輔導,從而緩解企業上市難、融資難問題,完善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間的良性循環。
周茂華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企業管理相對薄弱、技術創新優勢不夠突出等問題,需要國內有關部門加強專精特新企業上市輔導工作。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