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11月1日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含相關硬件、軟件、應用等)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超過2500萬臺,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干企業,打造10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虛擬現實生態發展的集聚區,建成10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在工業生產、文化旅游、融合媒體、教育培訓、體育健康、商貿創意、智慧城市等虛擬現實重點應用領域實現突破。開展10類虛擬視聽制作應用示范,打造10個“虛擬現實+”融合應用領航城市及園區,形成至少20個特色應用場景、100個融合應用先鋒案例。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表示,虛擬現實產業受制于技術、產業和商業模式,雖然在旅游、教培、游戲等領域產生一定應用,但沒有探索出相對成熟的商業路徑和商業模式,需要從政策層面推動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研發應用,通過落地場景應用、打造產業集群的方式推動虛擬現實產業鏈的發展,在部分規模化、成熟度潛力較高的領域,探索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因此,《行動計劃》也提出了五大重點任務:一是推進關鍵技術融合創新;二是提升全產業鏈條供給能力;三是加速多行業多場景應用落地;四是加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五是構建融合應用標準體系。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于佳寧表示,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漫長、逐步迭代、持續擴展邊界的過程,此前市場就非常期待虛擬現實技術落地,甚至短期內就產生巨大的產業價值,但實際上還缺乏相應產業基礎和場景應用能力,因此政策端在鼓勵技術研發的同時,也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場景落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當下5G、云計算、分布式存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在不斷成熟,并通過融合實現了倍增效應,在政策引導和資本加持下,國內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涌現一大批新型獨角獸企業。”于佳寧說。
中泰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冬偉表示,虛擬現實技術的商業應用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前主要集中在網絡游戲產業和虛擬現實類娛樂項目上。隨著《行動計劃》的發布,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邊界進一步拓展,不僅提升娛樂的數字化水平,更針對工業、城市安全等場景展開,更多行業和更多公司有望融入虛擬現實產業鏈,形成虛擬現實產業集群。
(來源: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