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咸陽市渭城區聚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咸陽)核心區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平臺建設、產業升級、環境優化下足功夫,持續激發人才創業新活力,著力構建產才融合新局面,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人才+平臺,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圍繞產業鏈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借助轄區科研優勢,組建運行秦創原長慶石化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建成陜六建秦創原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創新聯合研究中心,運營咸陽化學劑“一基地一平臺兩中心”,吸引青年人才及高校畢業生等680余人,有效提升人才支持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深化政校企交流合作,支持轄區企業與外地科研院所等通過“科研聯姻”等形式協同攻關,華星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創新團隊研發電子晶體,光電科技產業園與云南貴金屬研究所合作貴金屬應用,有效凝聚創新合力,破解發展難題。
人才+產業,轉化應用持續擴大。借助產創融合趨勢,推動人才向產業聚集,打造5G關鍵材料及零部件特色產業、光電子晶體材料特色產業等2條創新鏈,在此基礎上培育延伸6個創新點科技型企業,帶動鏈上14名高科技人才、26名專業技術人才投入創新研發。支持轄區高校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打造 4個“科學家+人才”隊伍,新增科技經紀人40個,科技創新團隊52家,有效轉化45項科技成果,1項轄區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在咸陽市544產業體系重點企業就地轉化。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開展路演和科技政策解讀會20余次,爭取科技創新扶持獎補資金1200余萬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形成“以業引才、以才興業”良好局面。
人才+服務,智力資源融合共享。充分發揮專家人才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圍繞能源化工、電子信息、光電科技等支柱產業,建成60余名高水平專家在內的科技專家智庫,為重點領域產業規劃建設提供決策參考;聯合轄區5所高校和1所科研院所聘請“科技大使”和“科技顧問”,建成5個專家工作站,向轄區企業派駐30余名科技特派員,常態化開展成果轉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幫扶;引導3支專家服務團50余名專家下沉居民生活生產、教育教學等一線,開展科學技術指導、公共衛生服務、青年教師培訓等服務,年均服務40余場次,幫帶培養一線專業技術人才9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