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從延安市文化旅游廣電工作會議上獲悉,2022年,延安市文化旅游廣電系統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謀劃高質量發展,全年累計投資24.795億元,完成投資占比120.95%,文化旅游廣電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文藝精品創作實現新突破。2022年,市曲藝館編排的陜北說書《看大橋》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填補了我市歷史上曾六次入圍提名,但均未獲得全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的空白。子長市創作的陜北道情《一條棉被》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安塞區成功承辦了陜西省第四屆陜北民歌大賽,我市選送的4名歌手獲評“十大民歌手”榮譽稱號。
非遺保護利用邁上新臺階。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新增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個,通過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個,認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2人。新建非遺傳習所21個,富縣、吳起、延川3處非遺工坊入選第二批省級非遺就業工坊。安塞區3件作品入選為國家非遺館藏品。編輯出版了《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道情》兩部非遺叢書,對延續我市歷史文脈、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著深遠的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建成文化館分館76個、圖書館分館88個,新建(改建)旅游廁所54座。吳起縣確定為第二批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縣創建單位,富縣羊泉鎮、黃陵隆坊鎮、黃龍石堡鎮確定為第二批示范鎮創建單位。組織開展閱讀文化節、群眾文化節系列活動826場次,惠及群眾48萬人次。“戲曲進鄉村”惠民演出1500場次,線上線下觀眾達50萬人次。全市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到館人次約276萬人次,人均1.07次,同比增長5.6%,全省排名靠前。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達96.8%,居全省第二。
規劃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持續加快資源開發和產業項目投資布局,志丹貓巷峽谷開發、甘泉大峽谷旅游觀光帶基礎設施建設等市級6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年度計劃投資20.5億元,全年累計投資24.795億元,完成投資占比120.95%。爭取到中央預算內資金8080萬元用于長征歷史步道(甘泉段)、延川乾坤灣景區建設。統籌省級旅游專項資金1350萬元,支持景區道路建設等項目26個。
文旅特色精品全域開花。壺口瀑布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市5A級景區達到3家,全省排名第二。甘泉大峽谷、秋林抗戰紀念地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新增國家3A級旅游景區5家。延長縣“延一井”成功入選“2022年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寶塔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黃龍、宜川被命名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寶塔區二道街榮獲“首批省級夜間經濟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稱號,陜旅金延安獲評“省級步行街試點街區”。
疫情防控下積極打通小循環。召開第五屆西北革命紅色旅游聯盟年會,與西北4省10城市達成品牌共建等合作共識10余項。積極推進延榆一體化文化旅游合作,舉辦“陜北好風光”文旅推介會,推出精品旅游線路3條,簽訂陜北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合作協議8項。首次召開全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啟動延安鄉村旅游年活動。舉辦以“黃河安瀾·文旅共享”為主題的“2022中國黃河對話”,70多家媒體全程直播,線上觀看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革命圣地延安影響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