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對鄉村建設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和美鄉村是既要體現“外在美”,也能體現“內在美”的鄉村。
商洛市商南縣在“鄉村建設”行動中,通過統籌打好規劃、建設、產業、服務、保障組合拳,著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秦嶺山水鄉村”。近期《鄉村振興譜新篇》關注了商南縣的鄉村建設情況。以下文字根據節目內容整理。
商南縣堅持把編制好鄉村規劃作為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立足縣域實際,突出總體戰略、城鄉發展、鄉村特色有機融合制定規劃,引領高品質秦嶺山水鄉村建設。
聚焦商洛市“一都四區”戰略目標,確立了堅守秦嶺保護、安全穩定、民生保障“三大底線”,挖掘生態、資源、文化“三大潛能”,培育新農業、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四大產業”,打造生態茶城、產業新城、旅游名城、康養慢城“四大名城”,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文明示范、社會治理創新、清廉商南建設“五大工程”的發展思路,為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定方向、明思路。
商南縣全境處于秦嶺南麓,結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充分考慮丹江南北均衡發展和城鎮鄉村發展差異,按照城鄉統籌、多規合一要求,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統籌考慮,將10個鎮辦分別納入丹江、滔河等6大流域,依山就水,融入自然,整體規劃打造,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實現城鎮和鄉村均衡發展。
商南位于陜豫鄂三省八縣結合部,融秦風楚韻、集南北文化,既有北緯33度的生態茶、又有陜南唯一的5A級景區金絲峽、還有紅74師師部舊址等紅色文化的薪火相承。當地充分挖掘獨特的生態、旅游和文化優勢,綜合考慮地域特色、群眾意愿、人文歷史等因素,將全縣120個鄉村劃分為康養、旅游、宜居3個類別,分類施策規劃,揚長避短建設,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實施“三大行動”讓鄉村“美”起來
商南縣堅持以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為主題,緊扣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基層治理三大重點,持續抓提升、補短板、強弱項,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治理效能,讓群眾住在山水鄉村,也能享受城鎮生活。
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強力推進“兩邊一補齊”,就是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邊建設秦嶺山水鄉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投資18.6億元,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項目262個,全縣行政村瀝青(水泥)路通達率100%,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城鄉自建房安全隱患、飲用窖水基本“清零”,實現物流快遞“鎮鎮到”、居民用電“戶戶通”、光纖網絡“全覆蓋”,全力打造鄉村建設“升級版”。
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提質行動。搶抓商洛市縣城建設管理暨“兩拆一提升”工作現場會在商南召開的契機,拆除違法建筑263處3萬平方米、違法廣告牌5859處,拆出了公共空間、拆出了公平正義、提升了城鄉品位。結合秦嶺生態保護“十大行動”,以農戶庭院為“點”、沿路沿河為“線”、鎮村區域為“面”,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改廁改圈、垃圾污水治理。實施村莊道路、河道、街巷、庭院、圈廁、田園“六清”,垃圾亂倒、污水亂排、棚圈亂搭、車輛亂停、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六治”,實現全域無垃圾、無污水、無塑料、無污染、無危房、無焚燒“六無”目標,全面提升鄉村顏值。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3%,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大力實施基層治理提效行動。以“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統籌整合“智慧商南”“雪亮工程”等資源,建成“1844”基層社會治理平臺,實現大數據與疫情防控、防返貧監測、防汛救災等八大領域治理深度融合,群眾通過手機終端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可通過平臺得到迅速回應解決;創新設立鄉村“道德銀行”,將群眾在“家事、村事、大事”中的行為表現量化、分值化,平時兌換生產生活用品,年終評選道德模范家庭,引導群眾“存美德、得實惠、促治理”。
富民是鄉村建設的核心
宜居宜業鄉村建設,產業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商南縣按照“一產茶菌果、二產釩硅鎂、三產康養游”的思路,推進特色產業延鏈強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
集群化打造。立足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商南新建高端白茶、食用菌、獼猴桃、冷水魚等特色產業基地48個,建成富水茶海公園、試馬北茶小鎮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個,獲批茶葉、獼猴桃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項目;新材料產業園、硅科技產業園、鎂材料產業園等重大戰略項目挺起了縣域工業的脊梁。金絲峽旅游康養示范區、蓮花湖風景區等一批康養產業發展迅速,金絲峽景區被確定為首批陜西省森林康養基地,“新農業、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四大百億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鏈條化培育。商南縣堅持“鏈條化”謀劃、“鏈主式”引領、“鏈長制”推進,積極培育茶、釩、旅游等十大產業鏈,發展縣茶葉聯營公司、硅科技產業園等鏈主企業20家;圍繞“茶菌果”,深度開發茶多酚、香菇脆、果汁、果干等休閑食品;圍繞“釩硅鎂”,著重在釩電池、硅基材料、鎂合金等方面延鏈強鏈;圍繞“康養游”,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帶動茶養、文養、食養、旅養等康養產業蓬勃發展,著力打造商洛“中國康養之都”核心板塊,產業鏈條逐步完善。
融合化發展。立足25萬畝生態茶園,商南縣將茶產業作為農業“首位產業”,推動實現規模、品質、品牌“三提升”,向旅游、康養、深加工“三延伸”,加快創建茶海公園、北茶小鎮4A級景區,形成了“農業園區興茶山、城鎮社區建茶廠、旅游景區賞茶景”的生動局面,實現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1.2萬戶群眾通過“三變改革”,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創業賺“資金”、兌補得“現金”,實現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強力保障鄉村建設提檔加速
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強化保障是基礎。商南縣把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先導工程,加強統籌協調,凝聚工作合力,強化督導推進,強力保障鄉村建設提檔加速。
“四方聯動”聚合力。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夯實黨委政府主導推、部門主責主動抓、社會參與用情幫、群眾主體自覺干“四方責任”,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開展“萬企興萬村”“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系列活動,引導群眾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創建美麗庭院近2萬個,形成了上下協調、“條塊”聯動、群眾主體的工作機制,凝聚起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四點發力”強保障。通過爭取專項資金、整合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創新金融服務等方式,籌集資金45.4億元,滿足建設資金需求;加強用地保障,規范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盤活存量用地,滿足鄉村建設用地需求;強化人才保障,建成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10個,吸引147名商南籍人才回鄉發展;廣泛宣傳動員,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鄉村建設大格局。
“四位一體”強推進。綜合運用督查暗訪、觀摩點評、考核獎懲、約談問責“四種辦法”,堅持統籌發力,每月現場觀摩,抓點示范、以點帶面。聚力打造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10個、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示范村20個,對成績突出的通報表彰、考核加分、獎補資金,對推進不力的約談問責、倒逼落實,形成比學趕超促進鄉村建設的良好局面。
再建一批康養、旅游、宜居示范村
2023年,商南縣將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項重點,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綠色化、景區化、品牌化“四化”建設,努力促進脫貧群眾增收、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重點是以“兩改兩轉三促進”為抓手(兩改:農村改廁、改土坯(石板)房,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兩轉:產業轉型,業態轉型;三促進:促進山水鄉村建設、促進集體經濟增長、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深入實施人居環境整治、農房品質提升行動,有序推進廁所革命,持續開展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再建一批康養、旅游、宜居示范村。
目標是建設9個秦嶺山水鄉村示范村,每個鎮辦至少打造3個康養、旅游、宜居示范村,全面推進十里坪鎮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和22個重點幫扶村設,推動建設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普惠、人居環境優美的多元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