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宜古村的音樂文藝小院。還未進門就已經聽見了洪亮的歌聲“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再回山……”
推門進院,10多名村民正圍坐在院落中間學習紅歌,這是文藝小院不定時組織的教學活動。“我們活動經常有,有時上午干完活下午大家伙就來院子一起排練唱歌,有時碰上下雨不用下地干活在這兒排練一天的也有。”文藝小院的負責人王軍長介紹道。
隨著王益區不斷加強對鄉村文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和支持,2018年開始王軍長夫妻倆著手對小院進行改造。如今的小院讓村民們除了學習歌唱外,還可以學習到二胡、電子琴、葫蘆絲等樂器。“老師教得好,我們學的也快,前段時間過春節、元宵節、婦女節,都在村里表演了節目。”宜古村村民王艷梅說起村里這座文藝小院贊不絕口。
告別宜古村,緊接著來到黃堡鎮周家村的文藝小院。“樹再大有啥用,光開花不結果,再不嫁接就晚了。”正在排練小品的是鄉村曲藝小院的陳小玲。正宗的陜西話,夸張又真實的動作表演,接地氣的故事情節,使陳小玲和小品團隊所呈現的作品更加的貼近群眾,深受村民的喜愛。十多年前在王益區文化館接觸到小品的陳小玲,就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這種表演形式。在市、區文聯的支持下,陳小玲在家中建起了文藝小院,由附近村民愛好者等11人組成了團隊,在為村民帶來歡聲笑語的同時,也在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著好政策好方針。
“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寫劇本靈感的來源,像咱們農民最關心的農技知識科普、倡導農村移風易俗、鄉村振興……”村里生活提供給陳小玲的靈感源源不斷,正是因為親身經歷、親眼目睹家鄉不斷變好,陳小玲寫出來的劇本更受觀眾喜歡。“像移風易俗的推行,村里人來一看一笑,也能了解好接受。”
通過通俗易懂可感知、有味道、接地氣的小品形式,讓村民看得懂、易接受。對于未來發展,陳小玲和她組建的小品團隊有一個愿望,“就是站上更大的舞臺,能把咱們農民的故事,咱們農村的發展通過我們的表演,讓更多人看見。”
隨后沿著環黃公路來到孟姜塬村,又探訪了這座秦人村落里的“文藝氣息”。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通到小院門前,青草綠樹把農家小院裝點的詩情畫意。推門進院,整潔的院落,硬化過的地面似乎與尋常農家沒有什么不同,再往里走,三三兩兩的村民聚集在屋內卻格外安靜,村民們都在認真觀看。只見潑墨間紙上斑駁的影子與墨痕相映成趣,一副畫作也躍然紙上,正在創作的是鄉村書畫文藝小院的史恒杰。
“我打小對傳統國畫感興趣,退休在銅川市老年大學當國畫主講師。這兩年村民們口袋鼓了,越來越多人也想學習繪畫陶冶情操,趕上市、區文聯支持,我就在家辦了這個文藝小院。”提起建立文藝小院的初衷史恒杰這樣說道。自文藝小院開設以來,農閑、周末史恒杰的小院里都聚集著周邊幾個村的村民愛好者學習、交流書畫技巧。“小時候喜歡國畫沒有條件,現在在村里就有好老師教。地里活忙完了,空閑時間除了去村圖書館,史老師這兒我也經常來。”在孟姜塬村李興華心里這座文藝小院算的上“圓夢”。
截止目前,王益區轄區內已建成3個鄉村文藝小院,26個農家書屋,34個鄉村文化大院……王益區也將繼續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讓更多受村民喜愛的文化藝術形式“益”起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