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細看看我們售出小米的快遞箱。箱子兩側印有寶塔山、山丹丹花、腰鼓、黃帝陵和壺口瀑布,這讓外地的消費者一目了然地就知道,這是來自我們延安的農特產品。”說起自家的產品,寶塔區河莊坪鎮萬莊村綠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毛偉熱情介紹起自家以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小米。
日前,延安市迎來一批在中國社科大攻讀經濟學博士的企業家,他們當中有本市的民營女企業家,還有來自天津、江蘇、河北、陜西、浙江等地的6名企業家以及專家教授,受延安市工商聯與寶塔區工商聯的誠摯邀請,來延安市的寶塔區河莊坪鎮延安菌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生產加工廠、兀里紅謠民宿以及延安峁圪垯土特產品有限公司等參觀調研,并進行座談交流,探尋合作商機。
在毛偉的小米生產加工車間,企業家們對小米的外包裝和快遞箱以及傳統石碾加工十分感興趣。毛偉自信十足地介紹說:“我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銷售,來直播間里的大多都是回頭客,都是奔著我們小米的質量和口感來的。”
陜西虹程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超更是聽得認真、看得仔細。聽完毛偉的介紹后,他們彼此互相留下了各自的聯絡方式。張志超告訴記者:“盡管我自己不從事農產品銷售,但是我在山西老家的幾個朋友都是做農產品銷售的。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看看延安的小米、綠豆、黃豆等農特產品,考察一下有沒有機會與山西進行合作。如果大家有意向,我可以牽線搭橋,助力雙方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我是第一次來到革命圣地延安。以前,我主要是通過朋友介紹和網絡平臺推薦了解延安,這次自己來參觀,讓我對延安的文化旅游和農產品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是做電商行業的,我認為在本地的農產品和電商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接下來我們會加大與延安農產品方面的對接與合作。”江蘇龍創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駱健在看完毛偉介紹線上直播賣小米的視頻和參觀完菌菇的菌棒制作、培養后,他對此比較感興趣。他還建議,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在菌菇、小米和蘋果方面加大品牌的推廣、品牌的建立以及品牌的輸出,并結合延安當地的紅色旅游產業,做大做強當地的農產品產業。
說到菌菇,就不得不說位于寶塔區河莊坪鎮的延安菌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黑木耳、靈芝、滑子菇、香菇、平菇等10余種食用菌的相關核心技術,取得相關知識產權17項。目前,公司旗下有河莊坪食用菌智慧工廠、河莊坪萬莊香菇基地、商洛市滑子菇基地。該公司還與延安大學聯合成立食用菌研發中心,專業從事食用菌生產技術及產品的研發,推動“高校科研+公司+創新創業+農戶+基地”產業聯盟模式的建設。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勞動入股、資金入股、技術入股等),由公司負責菌包加工與產品回收,農戶負責種植,年產菌包400萬袋,年產值達280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發展產業。截至目前,已有400余人參與產業基地務工,人均增收達到2000元,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實現群眾有收益、勞動務工有薪金、產業資金和市場風險有防范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解決了“勤勞致富、增收一陣子”等問題,培育了一批熟練的產業工人。
作為該公司的負責人,攻讀中國社科大的經濟學博士高瑜說:“通過此次參觀調研,希望中國社科大的同學們能賦能河莊坪鎮產業振興。作為一名女企業家,我將不遺余力帶領企業朝著高科技方向接續發展,帶動村民不斷增收致富。”
南昌職業大學法學副教授李娜對此次延安之行表示非常震撼。她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到延安、看到延安的真實面貌,與想象中的紅色延安有非常大的不同,延安精神讓人心生敬意,延安人民真誠、好客,當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及數字化經濟令人驚喜。“菌類、小米這些產業有較大的客戶流量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覺得可以打造更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以及品牌,形成‘文旅+農業’特色產業鏈。”李娜建議道。
寶塔區工商聯主席李占海表示,舉辦這次活動旨在讓外地企業家對市區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有初步了解,對農副產品的發展壯大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同時希望企業家們能同本地的企業家互相交流、提供合作平臺,發展壯大農副產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