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區涇渭街道米家崖村整潔干凈的鄉村道路。記者 郝鐘毓 攝 資料圖片
“萬民鄉風,旦暮利之。” 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鄉愁。鄉風文明是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大地回春的季節,古城西安的各個村莊,無不給人一種清新舒適的感覺。文明的鄉風、良好的家風、淳樸的民風,煥發出文明新氣象。
紅白理事會“理”出新風尚
“移風易俗在廟西,百年慶典黨徽閃,志愿服裝紅一片……”在高陵區廟西村,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隊長葉景孝用朗朗上口的百姓語言將廟西村美麗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創作成快板。移風易俗在這里得到肥沃的生長土壤。
“現在我們村民都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紅白喜事都越辦越節儉,不再大操大辦!”說話的村民張老漢,明顯感受到文明簡樸的紅白喜事新風尚正蔚然興起。
2019年9月,廟西村紅白理事會正式成立,村上賢人、模范成為理事會成員,職責是“事前打好‘預防針’,事中控好‘支出量’,事后算清‘節支賬’。”村里哪家要辦紅白事,他們總是親臨現場,監督操辦規模、標準。“有了這理事會監督,咱這辦事還省了不少錢咧!” 村民王二高興地說。
理事會還和全村150余名黨員簽訂了《廟西村黨員帶頭移風易俗、反對鋪張浪費承諾書》,循序漸進,培養良好風氣。“既要氣氛熱烈,又要文明莊重。”如今,村民辦事遵守這一規定,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場面不復存在。
文明鄉風,吹遍四野。西安各涉農區縣、開發區圍繞“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建設,深入開展“人文素養、文明創建、文化惠民、環境整治”四項提升活動,不斷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助力鄉村振興。
全市還組織拍攝9個全國文明村創建短視頻參與全國“城鄉文明創建巡禮”主題宣傳活動。高陵區米家崖村、西咸新區劉家溝村創建短視頻,藍田縣董嶺村、周至縣周一村創建圖文一經在全國展播,收獲陣陣好評。目前,西安培育區(縣)級以上文明村1088個,文明鄉鎮28個,占比分別為66.34%、68.29%。
“幸福院大食堂”里文明理念入腦入心
在臨潼區神東村,要問哪里最聚人氣,非“幸福院大食堂”莫屬。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陣地,村上著眼農忙時節及村集體經濟務工家庭、特殊家庭、老年家庭吃飯難問題,成立了“幸福院大食堂”。
每當村民用餐、聊天時間,食堂就及時宣傳“文明餐桌”“文明健康 綠色環保”“一約四會”等內容。平時“大食堂”還免費提供給村民開展各類“婚喪嫁娶”等集體活動使用,進一步引導群眾在紅白喜事上“減肥瘦身”,減輕了大家的人情債和經濟負擔。“大食堂的宣講我特別愛聽,我知道莊稼人種糧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公共聚餐也要用公勺公筷。”村里娃娃馬芳芳說。
去年以來,西安不斷深化“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建設,以鄉風文明“十個一”建設為引領,啟動新一輪建設工作,組織召開全市“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暨鄉風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安排部署加強移風易俗、推進鄉村振興促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提升、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確定了30個西安市2022年度“鄉風文明示范村鎮”。臨潼區相橋街道神東村等9個村被評為全省“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村代表還在全省“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建設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上交流發言,暢談經驗。
踐行“五美”標準 建好文明實踐超市
“大姐,我都攢了80多分了,麻煩給咱拿一提衛生紙。”說話的是藍田縣董嶺村村民王鵬花。
她來的這個超市可和平時市民去的超市不一樣,是文明實踐超市,在這超市買東西,用的不是錢,是“道德”積分。
藍田縣在縣上18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起文明實踐超市,添置了群眾喜愛的日常生活用品。各村圍繞“熱愛學習思想美”“移風易俗鄉風美”“崇德向善家風美”“崇尚文化精神美”“注重衛生環境美”的“五美”標準,設定積分認定和兌換管理辦法,村內“一約四會”定期開展道德評議,激勵村民參與文明實踐活動,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水平。
“在村上做了好人好事就給加分,參加敬老愛幼幫扶等活動也加分,要是參與了封建迷信活動、隨手亂扔垃圾等可就要減分了,大家現在都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積極參與村集體事務,文明實踐超市最大限度激發了村民實踐文明的積極性,進行文明洗禮,涵養了文明鄉風。”村干部宋孟楊說。
西安市委文明辦設計“西安因你而美”20款系列公益廣告模板和15類活動衍生品的形象設計,打造最美農貿市場、最美背街小巷等示范樣板。按照“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季季都精彩”的工作思路,先后開展移風易俗、清潔家園等活動260余場。組建“8+N”志愿服務隊伍2600余支,形成了“灞橋八禮”文明傳遞、“藍田新婚禮”移風易俗等“一所一站一品牌”138項。
勤儉文化讓文明家園“增值增質”
文化促發展,文明促振興。
翠柳、花墻、清幽的小徑,一處處美景裝點著古樸的村落。走進西安灞橋區白鹿原,一個環境優美、鄉村文明、民風淳樸的社會主義美麗鄉村躍然眼前,它就是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市第一批“美麗黨建”示范村杜陵村。
杜陵村大興“勤儉”之風,持續開展“講勤儉,比生活習慣、比行為習慣、比生產習慣”的“一講三比”活動,引領群眾形成價值認同。
圍繞“勤儉”文化,村上利用閑置用房設立了“杜陵村幸福院”,為50多名老人提供集中托養、就餐送餐服務。鼓勵村民自強不息,抓好果業種植等產業發展,助民致富;引導村民發展特色農家樂經營和鄉村旅游,助民增收。2022年,僅櫻桃果業和采摘體驗兩項,平均每戶增收近三萬元,文明引領經濟發展收效良好。
“我們村依托資源優勢,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高標準建設鄉風文明一條街,持續抓好美麗庭院建設,通過舉辦文藝演出、道德講堂、開展節日慰問、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等活動,大力弘揚傳統美德、良好家風,以‘小家美’帶動‘鄉村美’,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村支部書記對記者說。
為進一步豐富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西安扎實開展農村電影放映工作,將《紅海行動》《懸崖之上》《峰爆》等愛國主義紅色影片先后搬上銀幕,去年共實施主題放映4萬余場次,全市完成農村電影放映任務34510場次,累計觀影人數達到1468775人次,并不斷改善放映條件,持續提升觀影體驗,讓村民看到更多好電影。
精準為民服務同樣覆蓋鄉村,組建區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總隊,持續推進文明積分、典型選樹、建立工作室等方式,有效提高群眾參與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的體驗感、獲得感與歸屬感。
哪里有群眾所需所盼,哪里就有文明實踐。西安從“小切口”入手,立足地域鄉俗文化,打造“一所一站一品牌”,形成了長安“星火傳習”、未央“堂前燕”“理響高陵”理論宣講、“藍田新婚禮”移風易俗、新城“精修匠”志愿互助、“灞橋八禮”文明傳遞、西咸文明志愿服務大集等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
文明鄉風徐徐來,美麗鄉村處處新。在西安,人居環境美、自然生態美、文明風尚美的美麗鄉村,正在振興之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