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安康市圍繞要素保障、優化服務、發展環境、監督管理和政策落實,強力推進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聚焦“項目保障力、政務服務力、市場吸引力、公平競爭力、政策落實力”五個方面求突破,著力提升經營主體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為聚力建設幸福安康助力賦能。
強化要素保障,在“項目保障力”上求突破
聚焦項目建設全過程要素需求,著力提高要素承載力、整合力、配置力,打造支撐更有力的要素環境。深入推進“標準地+承諾制”“畝均論英雄”“交地即交證”等改革措施落地,持續強化項目要素供給。推行“一鏈一行”主辦行制度,持續完善重點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按照“并行辦理、容缺推進”原則,簡化優化水電氣接入工程所涉及的行政審批程序。將規劃、人防、消防等事項納入聯合驗收,形成“統一系統、信息共享、聯合驗收、限時辦結、統一確認”的竣工聯合驗收模式。健全招商引資落地項目回訪反饋機制,建立問題臺賬并實施動態管理,推進簽約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一季度,全市按“標準地”出讓工業用地12宗632.85畝,白河、石泉、恒口示范區等縣區共辦理“交地即交證”項目30個,實現拿地與交證“零時差”。6項工程開展了聯合驗收。召開重點項目暨產業鏈建設政銀企融資對接大會,征集重點項目151個,產業鏈項目116個,融資需求199億元。
持續跟進服務,在“政務服務力”上求突破
聚焦集成化、標準化、便利化,著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政務環境,更好地便利企業生產經營、便利群眾辦事創業。深化千名領導干部全覆蓋包抓“五上”企業機制,并行推進“雙包一解”活動,對重點企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一對一”開展紓困幫扶。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幫辦代辦”全覆蓋,推進“幫辦代辦+X”模式,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行政審批事項清單,推動政務服務向園區延伸,加速重點項目落地投產。深化“12345+審批+政務+交易”集成服務,優化企業開辦和注銷流程,企業開辦時間壓減到1個工作日內。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改革,公布12個“一件事一次辦”辦事指南,平均減少辦理時限62%、辦理材料49.1%,對具備在線辦理功能的事項開展全流程正式辦件測試,“企業開辦”“企業簡易注銷”“企業準營”系統正式辦件。啟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推動“稅企直連”,推行涉稅“集成服務”,建立重點項目“稅務管家”制度,推出第一批17條便民辦稅繳費措施。規范政務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建立進駐事項負面清單、“同城通辦”“同市通辦”事項清單,開展審批服務大練兵活動,常態化開展“坐窗口、走流程、跟執法”活動。編制《數字政府建設發展規劃》,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數據開放共享和公共應用、數據安全“四大數字底座”,努力消除“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
優化發展環境,在“市場吸引力”上求突破
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互聯網+政府采購”行動,推行不見面開標和遠程異地評標等交易模式。持續加強涉企收費監管工作,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為,切實減輕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涵養創新創業生態,創建營商環境創新示范區,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季度,政府采購供應商完成融資貸款88筆8826.77萬元,貸款筆數全省第二,貸款金額全省第三。實施不見面開標項目336個,遠程異地評標項目4個。在建工程領域采用投標保函替代保證金263筆、金額4521.3萬元。16個項目資產納入省級盤活存量資產臺賬。對地方法人銀行機構開展商業銀行服務價格收費調查督導工作。組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律師公益法律服務團”,不定期開展“法治體檢”,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法律難題。
規范監督管理,在“公平競爭力”上求突破
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規范監督管理,著力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進一步提高“雙隨機、一公開”檢查事項覆蓋率,明晰監管執法邊界,壓縮自由裁量空間,探索推進“通用型+專業型”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模式。印發《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行政處罰清單制度實施方案》,探索推進包容審慎監管、“沙盒監管”、觸發式監管等模式。強化勞動力市場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形成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性市場競爭環境。制定“雙隨機、一公開”抽查任務65個,聯合抽查任務9個。全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余額8070萬元。組織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772人次、技能型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656人次。市本級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0件,辦結10件,時效期內結案率達100%,調解率達90%。
釋放改革紅利,在“政策落實力”上求突破
不折不扣落實中、省改革政策舉措,暢通政策落實渠道,提高政策落地針對性,最大化釋放政策效應。全方位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展條例落實情況督導檢查。強化政務誠信建設,開展政府失信事項排查和專項治理行動,深化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強化12345熱線營商環境前端平臺作用,健全營商專席、法律顧問和專用臺賬。對公開征集的營商環境領域意見建議和存在問題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用好“政企通”平臺,系統梳理各級已出臺的助企紓困政策、延期執行的制度性政策并精準推送至相關企業,讓企業及時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紅利。開展政策落實障礙清理行動,推動各項惠企政策落地見效,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開展營商環境領域問題專項治理,成立營商環境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專班,緊盯關鍵少數、重點領域、重要環節和服務窗口,針對普遍存在的、反映強烈的、治而未絕的突出問題加大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