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陜北大地,擋不住的春潮涌動。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延安的無數溫室大棚里春意盎然,蔬果鮮嫩,果香怡人。帶動種植戶致富和周邊農民增收的棚室經濟,在黃土地上匯聚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斑斕的春日豐收圖景。
好生活:坐在家里就把大棚種
3月30日上午,在延川縣關莊鎮太相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內,大棚西瓜種植戶白向軍正在給自家的大棚放風以調節溫度。奇怪的是,他連大棚都沒進,只在手機App上操作了幾下,沒過幾分鐘就告訴記者活兒已經干好了。
看到記者疑惑,白向軍笑著解釋說:“我們現在種大棚,控溫、水肥、卷簾子、運產品,包括供熱等,都是智能化操作。大棚里安裝了相應的智能設備,我們坐在家里,在手機App上操作就能把棚里不少活兒給干了,還干得又好又快。”
白向軍種大棚已經10多年了,他帶著記者走進自家西瓜大棚說:“像這樣近百米的棚,我一共種了5棚,栽了8000多株苗子,平時一個人就能看顧過來,即便是栽苗和上市的時候,有3個人就能輕輕松松地干好棚里的全部農活兒。”
“看看這個智能儲供熱系統,用太陽能供熱,管道里裝上水埋入地下,在冬天能把棚里的溫度提高3~5℃,西瓜苗子天冷的時候生長一點都不受影響。”白向軍自豪地說,這套智能儲供熱系統讓他家的大棚西瓜長得格外好,“這兩天就能上市了,能一直賣到五一,每棚收入8萬至10萬元沒一點問題。”
像白向軍家一樣的智能化溫室大棚,在關莊鎮太相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內共有62座。“園區內的大棚全部配套應用了當前先進和實用的智能化設備,包括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智能溫控系統、智能運輸系統、智能儲供熱系統等。”延川縣關莊鎮鎮長白世宏說,這些智能化設備的配套應用,在節約用水、有效用水、精準施肥、精準控溫、降低勞動強度、實現提質增效上作用十分顯著,輻射帶動了周邊1500余座大棚,年產值可達1億元以上,有力助推了大棚種植戶增收致富。
好收入:新大棚掙錢一個頂倆
走進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黃土窯洞院落錯落有致,陜北文化長廊鄉愁可見,休閑娛樂大棚采摘備受歡迎,山莊垂釣愜意宜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副其實。
“趙家岸村不僅是美麗休閑鄉村,也是我區典型的棚栽專業村,發展設施農業產業早,種植經驗豐富,先后建起日光溫室大棚70多座、大拱棚18座,主要種植有大櫻桃、葡萄、西瓜、甜瓜、草莓、花卉等。”寶塔區蔬菜技術推廣與營銷服務中心主任尚炳炎說,2022年,寶塔區鄉村振興設施蔬菜產業重點項目落戶該村,將原來的17座標準低、結構老化的日光溫室大棚進行改造,流轉盤活200畝川地,新建頂高5.5米、跨度9米全橢圓管鋼架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19座,總長3000米,配套實施了工作房、自動卷簾機、保溫棉被、自動放風系統、蓄水池、水肥一體化、生產路、排水渠、電力等基礎設施。
這些大棚產權屬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村集體所有,統一向外租賃發包,優先租給趙家岸村村民,已經全部發包到位,一部分由村民租賃種植草莓、甜瓜等,另一部分由光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統一種植以陽光玫瑰為主的新品葡萄,預計年產值達200萬元以上。
“新棚又大又敞亮,里邊智能化設施設備齊全,我們種棚干活比原來在舊棚里省時省力多了。”趙家岸村大棚草莓種植戶丁慧慧種大棚已經十五六年。她說:“去年剛建好這些新大棚我就租了4棚,全部種了草莓,8月份種12月份上市,到現在已經賣了30多萬元。后期草莓價格會降一些,總體下來能收入40萬至50萬元。比起來,新棚的收入一年頂兩個舊棚。”
“這些大棚的建成,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集體收益,又為村民提供了發展產業、務工就業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鄉村旅游業態,增加了趙家岸村休閑體驗項目。”尚炳炎說。
好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推動新提升
“安塞區生態農業示范園自建成以來,在棚型改良、輕簡化智能化設備應用、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方面始終走在全市前列。”3月30日,全市設施農業產業工作者一同參觀位于安塞區沿河灣鎮李家灣村的安塞區生態農業示范園,市蔬菜技術服務站蔬菜科科長喬宏喜介紹道。
安塞區生態農業示范園始建于2003年,占地600畝,由新型日光溫室群、工廠化育苗中心等6部分組成。“在示范引領上,園區每年引進國內外80多個名優品種進行試驗試種,先后篩選出布利塔茄子、芭萊姆辣椒、普羅旺斯西紅柿等優質高產品種18個,示范推廣大棚軌道車、精準施肥等先進技術8項。”安塞蔬菜中心副主任科員郝海金說,園區在科技研發、創新推動設施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持續用力,為陜北地區乃至全省設施農業優化品種結構、推廣先進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位于示范園區內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延安蔬菜試驗站,在該校李建明教授的帶領下,充分利用基地氣候環境優勢,全面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引進名特優新蔬菜品種,開展科學創新研究,進行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
“這是我們的一個品種比較試驗,總共引進26個番茄品種,其中篩選出的優秀大果番茄有園藝504、普羅旺斯、麗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路希說,延安科技蔬菜小院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延安蔬菜試驗站2022年申請成立的,已經展示技術20余項,輻射帶動設施蔬菜面積6.4萬畝,在新品種、新技術、新人才培訓等方面,為陜北地區打造區域特色優質蔬菜產品品牌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豐收不只在金秋,春天也聞瓜果香。市蔬菜技術服務站站長楊永春說,去年,延安市設施瓜菜播種面積49.4萬畝、產量152.8萬噸,“菜籃子”常年呈現種類齊全、供應充足、價格平穩、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其中,新建和改造設施基地24923畝,新建和提升改造集約化育苗基地12個,集約化育苗能力達到1.7億株,征集引進黃瓜、番茄、辣椒等13大類180多個新品種,全市設施瓜菜良種使用率達到95%以上。
“新的一年,我們將錨定重點任務謀發展,新建日光溫室0.6萬畝、大棚0.4萬畝、高山露地蔬菜基地0.5萬畝,新建和提升5個集約化育苗基地,推廣以‘三改一提’為主的設施農業現代化生產技術1萬畝,實現瓜菜播種面積50萬畝,總產160萬噸的目標任務,奮力譜寫延安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楊永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