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的今天,在抗戰最艱苦的嚴峻時刻,中國共產黨舉全黨之力,在延安創辦了中國大地上唯一一所綜合藝術教育機構——魯藝。延安辦學近八年,魯藝沿著魯迅的道路,肩負“實行中共文藝政策的堡壘與核心”政治使命和文化擔當,團結和培養了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們、文藝青年們結成堅強的文化統一戰線,用藝術創作為中國人民凝聚精神、匯聚力量。85年來,在百年黨史中,魯藝作為一個巨大的存在,至今深度影響著社會主義文藝和高等藝術院校教育發展走向,從魯藝基因里走出40余家藝術高校、文藝院團,繼承著魯藝薪火。
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回望魯藝85年光輝歷程,深刻挖掘和充分利用革命文藝發源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弘揚和踐行延安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重塑延安文藝精神,服務新時代館校協同育人,是此次紀念活動的目的所在。為此,魯藝老家希望與各傳承單位、相關文化院團機構共同推動“館校(院、團)融合高質量發展”,服務新時代的新要求、新實踐。
挖掘文化內涵,彰顯魯藝價值。十八大以來,中省市各級高度重視,聯合啟動魯藝舊址修復和場館建設,歷經10余年建成中國唯一文藝專題紀念館和30余個藝術家展館,中國革命藝術家博物院、中國革命文化家園規模呈現。
廣泛征集文物,把魯藝故事講給世界聽。在魯藝家人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至今,冼星海音樂指揮棒、《黃河大合唱》經典作品重回誕生地,贈送埃德加.斯諾夫婦的6幅版畫作品漂泊80多年后從美國歸來,一批一批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和經典作品陸續回家,不斷豐富著魯藝寶庫的記憶,強化魯藝精神高地的辨識度。在此基礎上,我們深挖內涵,拓展文化傳播,推出《新中國文藝從這里走來》等一批主題鮮明的專題展覽推向全國各地;立足央視主媒,三年來推出十幾檔專題系列節目,央視《開講啦!》《人民的文藝》《延安記憶》《延安印跡》等專題片和系列短視頻,用藝術視角闡釋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讓魯藝聲音走向全國。
立足資源稟賦,共建精神家園。深耕打造文藝經典黨課、系列專題課,建成革命文藝師資庫,開展革命文物資政育人教育培訓工作。我們與眾多傳承單位共建延安教育實踐基地、藝術實踐培訓基地,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合作研發主題文創,拓展國際展覽。與中央文干院、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合作,分別建成延安培訓基地,打磨出一批全國文旅、全國文聯兩大文化系統干部培訓、領軍藝術人才菜單式定制課程課程,培訓工作走向專業化與精細化。以文彰旅,以旅塑文,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的大力支持下,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中心即將在魯藝西山原魯藝木刻工場舊址建成并投入運營,屆時舉辦首個全國木刻雙年展。該項目集木刻版畫創作,藝術采風深扎,干部培訓,科研研討等,實現吃住行均在魯藝的一體化的綜合板塊,并以此來復制文學、戲劇、音樂等全域應用基地,全力打造專屬“延安魯藝自制”的核心精神IP,提升魯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國際影響力,實現革命文化在新時代資政育人與創造性轉換賦能魅力中國,鄉村建設等文旅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
2021年我曾代表陜西省文物系統參加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革命文物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發展論壇,做了《美育鑄魂創新革命文物傳播途徑》主旨發言。自那天起,深化館校合作的意愿便日益強烈。為了進一步推動館校(院、團)融合發展走深向遠,發揮相互借鑒、優勢互補、互相賦能的館校融合發展機制,共同推進魯藝文化高地社會認同,賡續紅色血脈,培育具有延安特色、新時代需求的育人、育才遠景目標,我誠摯地希望與大家建立健全館校(院、團)融合發展機制。
著眼需求端,以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學術理論研討、文藝“深扎”創作實踐、策劃舉辦展覽、文創產品、文物數字化應用、舉辦“黃河大合唱國際音樂節”等為主要融合方向。發力供給側,擴大文物開放,提高文物利用效能。館藏文物優先服務傳承單位、文藝院團理論研究、實踐創作、畢業設計等,邀請參與魯藝培訓課程體系建設、思政課程研發。建立融合高質量發展定期協商機制,每年5•23、10月15日舉辦館校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搭建文物科研、文化培訓、文藝創作、產業培育的綜合服務平臺。攜手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通俗化普及、生動講好黨的故事中國故事延安故事、全社會文明風尚培育、文化事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專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