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是魯藝的直系后裔——1945年11月,魯藝由延安遷往東北;1948年11月在沈陽恢復辦學并于1949年9月更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1953年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部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音樂專科學校”,1958年正式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我們從延安走來,此時此刻,看到當年從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從延安灑向全國的“滿天星”再次凝聚成“一團火”,作為魯藝的后人,心中倍感親切,也備受鼓舞。
我們對延安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始終以繼承、發展、弘揚魯藝音樂舞蹈文化作為方向指引和宗旨目標,“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八字校訓也始終矗立在校園最醒目的位置。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魯藝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我院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藝術人才,通過加快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步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擴大國內外交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在傳承發展魯藝音樂舞蹈文化、助推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在藝術創作、藝術實踐、藝術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不忘初心 魯藝精神薪火相傳
1953年恢復辦學后,我院建立了附屬中等音樂學校,開設研究生班,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這一時期,培養了李劫夫、傅庚辰、谷建芬、秦詠誠、雷雨聲等大批優秀人才,創作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地道戰》《閃閃的紅星》等眾多極富社會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凝聚了力量、鼓舞了斗志,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祖國的音樂文化與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八十年代后,作為魯藝傳人的沈音學子,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在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教育教學改革與管理、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與藝術實踐等方面均取得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我們創作了《我和我的祖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哦!我的大東北》《前門情思大碗茶》《故鄉是北京》《重整河山待后生》《少年壯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等優秀歌曲,音樂創作呈現出技法創新、風格多變的“百花齊放”態勢,掀起了文藝創作的新高峰。
牢記使命 扛起育人育才擔當
1950年,我院首任院長李劫夫和著名劇作家、導演侶朋等共同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歌劇《星星之火》,其核心唱段《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至今仍代代相傳。2015年,我院將其復編復排復演,并獲批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2017年再次獲批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成為了當年155部劇目中唯一一部民族歌劇。而在此次復排過程中,我院也調動了作曲系、管弦系、聲歌系、民聲系等教學單位和相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通力協作,為構建高等藝術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范本。
2017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魯藝精神,發揚魯藝辦學經驗,遼寧省教育廳同意依托我院成立“遼寧省高等學校魯藝音樂文化研究院”。研究院以弘揚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導向,以重大科研項目為支撐,以從延安魯藝到沈陽音樂學院80余年的發展為研究范疇,以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創作與改編以及音樂表演為研究內容和發展重點的綜合性科學研究平臺,旨在整合多方智慧,匯聚學術人才,促進各學科協同發展,構建綜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開展高水平項目研究與合作,塑造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推動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021年,我院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開展《百年卓越》系列活動,20余個相關院系和部門參與其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創新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課堂”和“舞臺上的思政課堂”兩個實踐育人品牌。活動得到了央視《新聞調查》欄目的高度關注,欄目組深入我院進行為期10天的專題采訪,并制作45分鐘的專題片《回響》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產生了強烈反響。作為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作為“遼寧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之一,我院創排了大型情境音樂舞蹈史詩《紅韻頌》,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情境表演、戲劇演出等藝術手段,用紅色經典音樂講述百年黨史。該劇目在遼寧大劇院連續上演兩天,場場爆滿,座無虛席,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遼寧日報、遼寧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受到多位省部級領導簽閱表揚。
此外,我院依托專業和地域優勢,成立了“人文藝術研究院”“東北音樂創新實驗室”“中國滿族音樂舞蹈研究會”和“遼寧省歌曲創作基地”等具有區域特色的機構;獲批《延安魯藝音樂文化傳承與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東北大鼓藝術人才培養》兩項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為魯藝音樂文化和東北地域音樂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滿懷信心,踔厲奮發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魯藝是沈音的根,魯藝精神是沈音的魂。如何培根鑄魂、守正創新,將魯藝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正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課題。未來,我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繼承和弘揚魯藝光榮傳統,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植根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創作排演藝術精品,培養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努力建設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一流音樂院校,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貢獻沈音力量。
最后,再次對延安魯藝文化中心組織者和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也希望有機會大家可以相聚遼寧、相聚沈陽,共敘魯藝佳話,共繪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