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設滿意度從2020年的97.11%提升到2022年的99.20%;
連獲全省“平安市”稱號,市域75%的區縣獲授全省“平安銅鼎”;
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市;
連續四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社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
2020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銅川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照金精神傳承好、發揚好”的殷殷囑托,緊抓創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契機,積極探索構建以照金精神為引領,網格聯建、矛盾聯調、服務聯動、新風聯樹的“一引四聯”社會治理體系,形成“紅色基因培根鑄魂、德治教化自治強基”的具有銅川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
高位謀劃 市域社會治理體系更完善
政通人和、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行走在銅川大地,看到的是一幅以平安為“底色”、以和諧為元素的美麗畫卷。銅川市夯實各級責任,強化基層基礎,努力探索符合銅川市情、具有市域特點、滿足群眾新需求的社會治理新方式,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銅川市委、市政府把加強市域社會治理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體部署、同步推進。市委常委會每年定期研究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專題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印發《進一步落實市委領導班子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工作領導責任制》的通知,進一步夯實了市委及班子各成員推進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工作責任。把社會管理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為試點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區(縣)、鄉鎮(街道)均成立了平安建設協調機構,完善各項制度機制,形成了權責明晰、上下貫通、高效聯動的社會治理領導體系。緊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目標任務,遵循“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邊提升”的實施路徑,結合銅川實際,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照金精神為引領,網格聯建、矛盾聯調、服務聯動、新風聯樹的“一引四聯”社會治理新體系,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推動系統集成、資源集約、力量集中,發揮各主體職能作用協同推進社會治理,既當好各自領域的“指導員”,又當好全面實施的“戰斗員”。市委常委會會議多次專題研究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市人大、市政協每年分別組織開展視察監督和協商調研,推動一批社會治理重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持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完成9607項政務服務事項的辦事指南編制和業務辦理流程配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發揮“紐帶”作用,組織開展“五好”工會、“銅小青”等創建活動,推動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建設提檔升級。出臺《銅川市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年)》,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463個,建立志愿團隊1368個。組織動員3.5萬名黨員、2.5萬名“紅袖章”平安志愿者隊伍、11.36萬名注冊志愿者參與治安防范、疫情防控、社區服務、矛盾化解等社會治理工作,公眾參與度顯著提高。
——以全國試點《工作指引》為“綱”總攬試點工作,以各版塊任務為“目”,整體聯動發力,做到綱舉目張。制定銅川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20—2022年)》《工作指引實施細則》和《平安銅川建設實施規劃(2021—2025年)》《貫徹平安銅川建設實施規劃的分工實施方案》等文件,對試點任務實行清單化管理,細化責任,明確要求,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建立健全分析研判、督導檢查、考核評價等一系列配套落實制度,從各環節、全過程推進落實,試點工作明確的11個項目、63項重點任務、262個要點均按期完成并取得預期成效,受到省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優化提升“全科網格”服務管理,出臺《銅川市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在運行體制、力量配備、融合推進上不斷迭代優化。推行紅旗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搭建起“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把基層治理力量凝聚在一線。推行“居民提事、網格聽事、社區議事、民主定事、協同辦事、群眾評事”六事工作法,實現“人在格中管、事在格中辦、小事不出格”。
——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善于借鑒,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圍繞11個試點項目,打造了一批具有時代特征、市域特色、銅川特點的社會治理品牌。把弘揚照金精神融入到新時代德治教化中,打造了“銅川好人”靚麗品牌,擦亮了“好人之城”鮮明底色。創新實施了家庭平安保險、見義勇為“一元民生”保險、醫療糾紛責任保險等13項保險服務,覆蓋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和各個群體,惠及全市廣大群眾。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省率先實現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全覆蓋,人民群眾對矛盾糾紛調處滿意率達97.79%。加強對典型經驗的總結推廣和系統集成,努力變一域“盆景”為全市“風景”。
防控風險 市域社會治理手段更豐富
“黨建領航和合共治”、印臺區“531”立體網格治理模式、紅土鎮周陵村“網格化治理+四個一服務”模式、宜君縣宜園社區“五治融合”、棋盤人民法庭“1234”工作法……
這些看得見的平安、摸得著的幸福,是銅川市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平安建設的一個個奮斗的縮影。
——堅持打防管控一體推進,落實街面屯警、動中備勤、警燈閃爍、“警力四上”等治安防控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和混亂地區整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全市無黑、無惡、無亂“三無”鄉鎮(街道)創建實現全覆蓋。保持對“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嚴打高壓態勢,刑事治安案件同比穩中有降。加強對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突出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破獲涉養老詐騙案件64起、電信詐騙案件222起,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達98.89%。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了“王玉理調解室”“小成說事室”“老唐工作室”“和為貴”調解室等一批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品牌,矛盾糾紛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扎實推進房地產、征地拆遷、工程建設以及經濟金融、新業態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處置。建立完善市縣兩級黨政領導干部約訪和定期下基層接訪包聯化解機制,落實“兩見面一評價”工作機制,初次信訪事項化解率達90.1%,全市信訪總量連年下降,連續3年獲評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市。
——不斷強化公共安全監管,搭建“六位一體”的應急救援隊伍框架體系,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預案,狠抓道路交通、煤礦、危險化學品“三項攻堅”和火災隱患、城鎮燃氣、自建房屋等排查整治,建立“一辦十組六專班”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危爆物品、槍支彈藥、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一會一卡一宣誓”制度以及安全監管責任,扎實推進三年行動提升鞏固,實行“一患一策”清單式整改,安全生產事故指標穩中有降,全市未發生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
——實行7×24小時網絡安全監測,加強網安警務室、政法網軍、網絡文明志愿者等隊伍建設,舉行網絡攻防實戰演練,增強網絡與信息安全防護、應急保障能力。建立部門依法監管、多主體協同參與的市域網絡綜合治理體系,落實依法辦理、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措施,加強網絡輿情監測與處置。深入開展網上“掃黃打非”“凈網”“云劍”斷卡等網絡違法犯罪行動,強力整治互聯網亂象,確保網絡空間清朗安靖。
“五治”融合 社會治理方式更精準
生活在幸福銅川,人們有著歲月靜好、平安幸福的共同感受。在這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守護,他們可能是平安志愿者,可能是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可能是打擊侵財詐騙的民警,也可能是無處不在的網格員……
——不斷健全黨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全面領導制度和具體工作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增強市域社會治理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工作優勢。發揮銅川紅色教育資源優勢,大力弘揚“照金精神”,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強國復興有我”等為主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100周年、喜迎二十大、照金精神巡展等專題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政治思想根基,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健全落實政治督察、巡察監督、執法監督等制度機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市域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
——加強地方立法工作,出臺《銅川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銅川市煙花爆竹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制定《銅川市深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加強依法決策。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市縣鄉三級黨政機關法律顧問、“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認真落實行政執法“三個規定”,持續提升執法質量。全面落實“八五”普法規劃,全市74%的村(社區)獲評縣級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榮譽稱號,其中國家級11個、省級12個。培育“法律明白人”1803名,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圍繞“三個年”活動,出臺9項制度、146條具體措施,掛牌成立秦創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心和檢察保護中心,優化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
——全面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成功創建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建立覆蓋農民工工資支付等20個領域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管理系統,設立公民道德建設基金和見義勇為基金,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和治理忤逆不孝行為專項行動,大力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耀州區王家砭村連續42年對“好公婆、好媳婦”“五星級文明戶”“致富能手”等先進典型進行表彰,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大力實施“德潤銅川·好人之城”建設,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建成了一批“好人一條街”“家風家訓一條街”“鄉風文明一條街”。先后有120個文明集體、187名道德模范受到中省表彰,“中國好人榜”萬人上榜率居全國前列,實現了“銅川好人”到“銅川人好”的嬗變。
——制定《銅川市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實施細則》,指導社區成立民主協商委員會,引導基層群眾有序參與村(居)事務,尊重民意、匯聚民智、發揮民力。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出臺《關于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的意見》,規范自治活動,減輕基層負擔。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豐富“群眾說事室”“議事坊”“說事日”等基層協商機制,實現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進一步激發了群眾自治活力。
——搭建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綜治中心平臺,與26個單位和部門實現信息聯通,視頻監控、綜治視聯網、事件處置等系統上線運行,有力推動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雪亮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實現公共視頻監控“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建設目標并投入實戰應用。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建成“智慧安防”小區181個,持續推動政法智能化建設,全市政法信息化、智能化邁上新臺階。
此心安處是吾鄉。邁步在“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新征程上的銅川,正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抓手,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從更寬領域、以更高標準推進平安銅川建設,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