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西斜,春風蕩漾,4月10日,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姜塬村,一聲銅鑼開場,接著二胡、大鼓等樂器奏響,村頭頓時熱鬧起來。循聲望去,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正在演奏絲竹鑼鼓樂。廣場不遠處,桌子一字排開,揮灑筆墨,周圍人頭攢動,人勤春早,墨舞花香,老師們將春天的期許付諸于筆端,這是王益區展現昂揚奮進新氣象,凝聚奮進新征程精神力量的縮影。
品戲曲、賞小品、聽講座……王益區潛心“種文化”,豐富百姓文化生活。“和大家一起唱紅歌,還能和老師們面對面交流,機不可失。”宜古村村民李愛軍是音樂小院的“鐵桿粉絲”,小院舉辦的活動他一場不落,聽紅歌,唱紅歌,正成為村民們最“潮”的生活方式。區文聯深入農村細致摸排,挖掘全區范圍內的鄉村藝人和文化資源,最終建立了鄉村書畫、曲藝、音樂三家文藝小院,打通基層文藝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梁家塬跑馬、石坡舞獅等8個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已成為城鄉群眾最為熱衷參與的文化活動項目。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王益區在全區建成集非遺傳承保護、公共文化服務、傳統工藝振興、文創產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文旅事業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型新空間——王益非遺工坊5個,開發非遺文創產品6個,非遺產業從業人員300余人,促進非遺“活化”利用,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梁家塬跑馬》成功列入陜西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義王傳說》成功列入銅川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秦隴華、蘇有銀、李卓被評為銅川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月11日,在王益區南雷村,農家書屋已成為家門口的“網紅打卡點”,一排排寬大的書架上面整齊擺滿著各種書籍。“沒事的時候我們都喜歡來這看看書,生活更加充實了。”南雷村村民王芳說。農家書屋是基層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王益區現有26個農家書屋,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法律、衛生、文藝、文化等。同時,王益區完善鄉村文化治理體系,已在9個行政村建成34個“一院一特色”的鄉村文化大院,致力于為群眾提供豐富、優質的文化服務。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涵養時代新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弘揚新風正氣、倡導文明理念。王益區開展區域內紅色資源再調查、革命文物資源再收集、革命文物歷史再挖掘,已完成第二批革命文物(軍臺嶺戰斗舊址、韋思賢故居、黃堡寨戰斗舊址、銅川火車站舊址、銅川市政府辦公樓舊址)認定工作。
打造文化高地,注重文化滋養,王益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組織豐富多彩惠民文化活動。目前,王益區共有各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153家,文明校園、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創建率達到100%,組織引導各級各類文明實踐志愿者開展文明實踐活動400余場次 。今年以來,王益區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春節系列文化活動80余場次,文化惠民演出120余場次、周末大家樂50余場次。
“農家書屋+”、秦腔自樂班、姜女秦繡傳習所……文明鄉風勁吹廣袤田野,從城市書房到有聲書屋,一處處別具特色的文化地標透露著精神豐盈。在王益,一系列文化探索孕育著一股向上的生命力,凝聚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