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漢濱區是實施陜南移民搬遷政策的發源地,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的重點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170個,搬遷群眾23809戶81594人,占安康市26%、陜西省10%。
作為陜西省脫貧人口、搬遷人口最多的縣區,近年來,漢濱區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持續加力、精準發力,整合資源、配齊要素,做實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漢濱區強化社區治理典型工作經驗在全省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視頻會上交流發言;“搬 出來的幸福生活”后扶典型工作經驗在安康市發改委網站刊登,漢濱后扶“四心”工作法,受到中、省、市、區媒體關注認可。
黨建引領工程“聚心”
安置群眾聚集一起,急需提升搬遷群眾的“歸屬感”,漢濱區通過實施黨建引領工程,筑牢黨建主陣地,發揮黨員主力軍作用,當好搬遷群眾主心骨,讓搬遷群眾“有家可依”。
漢濱區單獨組建黨組織4個,聯合組建黨組織46個,掛靠村黨組織 104個,選派第一書記217人,1001名搬遷黨員組織關系轉入社區黨組織,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建成標準化黨群服務中心7個,建立“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設立網上管理服務便民平臺,實現“雙網管理”,服務搬遷群眾“零距離”。
黨員帶頭做,群眾跟著做,設立群眾“微心愿”墻,黨員干部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微心愿”500余個;800余名黨員做出“微承 諾”1000余項,增強了搬遷群眾歸屬感、融入感。
六大樂業工程“安心”
群眾進入社區后,就業增收成為重中之重。實施“六大”樂業工程,35902名搬遷群眾就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充分就業工程,建立集中招聘、“云端”送崗、點對點輸出等崗位推送機制。
漢濱區深入實施勞動技能提升工程,累計開展以家政服務、安康美食等為重點職業技能培訓4437人次,帶動345名搬遷群眾就業。實施創業帶動工程,強化創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等措施,2022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798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8萬元。實施社區工廠高質量發展工程,投入資金3.2億元,建成104家新社區工廠,帶動就業3860人,在搬遷安置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1747余個。
同時,實施農業園區提升工程,配建農業園區122家,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實施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工程,將1.3億元元蘇陜協作資金注入到130個村集體,全面消除5萬元以下集體經濟薄弱村。
配套完善工程“暖心”
聚焦搬遷群眾“衣食住行、娛教醫養”等最貼近群眾、群眾最為關切的事,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實施配套設施完善工程,讓服務更貼心。
漢濱區整合資金1.2億元,實施安置點河堤、污水提升改造、幼兒園、補短板項目153個,搬遷社區配套基本完善。在安置社區大力實施了以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小菜園等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186個,對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基本需求提供全過程、全角度的服務,極大地促進了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享受新生活、創造新生活,群眾拍手稱“好”。
強化社區治理“貼心”
實施社區提升工程,提升搬遷群眾的安全感,讓群眾住得安心。將搬遷群眾分為放心戶、關心戶、連心戶,落實原籍干部、現籍干部、結對幫扶干部各1名結對包抓1戶搬遷群眾,5880余名黨員干部與 4.12萬戶搬遷群眾連心結對,提供貼心幫扶。
完善建設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活動室、百姓大舞臺等配套設施,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道德評議等,引導搬遷群眾破除陋習,由“村民”向“市民”轉變。對標《易地扶 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百戶以上社區已有21個達到“五星級”,31個達到“四星級”。
同時,全面推廣“321”基層治理模式,在安置社區推行“兩說一商”議事協商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說法說政策、群眾說事說心聲、大事要事民主協商制度,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行“居住簙”制度,辦理“居住簙”9693本。推行由社區服務中心代管或托管物業模式,實行“兩委”成員與物業公司“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解決小區物業難題,推動小區事務共建共治,不斷提升社區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