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灣村出了個稀罕事。
村頭被丟棄多年的石碾子,最近突然被找了出來,裝上碾架,放在了村里那棵40多年的老核桃樹下,成了休閑娛樂設施。
村里老人回憶,這個石碾子大有來頭,有100多年的歷史,陪伴了好幾代村民。當年,村里人專門從山西把它運回來,用它碾辣子、磨面粉,是村里的“寶貝疙瘩”。近些年,隨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石碾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被丟棄在村頭,慢慢地被雜草淹沒。直到這次村里建設文化廣場,石碾子才重獲“光明”。
如今,傍晚的閑暇時光,常有老人帶著孩子在廣場游玩。孩子們合力推轉石碾子,核桃樹下傳來銀鈴般的笑聲。
“找回石碾子,是為了承載村落文化底蘊,留住一份鄉愁。”商洛市商州區楊斜鎮月亮灣村黨支部書記張邦學說,“除了石碾子,我們把打洋芋糍粑的石窩也搬到了廣場,還改造了柴堆、石堆,安裝了健身器材?,F在這里成了村子最熱鬧的地方。”
月亮灣村的變化,是楊斜鎮統籌推進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楊斜鎮以“改造一村、美麗一村、富裕一村”為引領,全面摸排土坯房1392戶、廁所4661座,對轄區內老舊土坯房進行全面改造提升,修建改建衛生廁所,同步修建入戶路和小廣場以及洗澡間等設施,進一步完善宜居功能。
4月11日,月亮灣村3組村民沈根勞對自家老房進行整修。用小青瓦鋪筑屋脊、粉白外墻面、重新油漆門窗、改造屋內線路……老沈這兩天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心情卻越來越好。
“修自家房子,哪里還會怕累,肯定是加班加點干。鎮上政策好,老屋重修給予1.5萬元補貼。這次,我一共花了3萬多元翻修房子,等于自己只掏了一半的費用。”老沈抹了抹額頭的汗水,激動地說。
老沈家門前,夾在兩個花園之間的新衛生廁所與洗澡間已并排修好,方便又美觀。對此他很是得意:“我家原本就有太陽能熱水器。這次翻修廁所,索性就把洗澡間也建在旁邊,全家人使用起來更方便。村里人都夸我家規劃得好。”
如今,和老沈家一樣,月亮灣村家家戶戶越變越美。村道路邊種植了6000株矮化櫻桃樹、1000棵牡丹;村民家門前都留出小花壇,種了小蔥、青菜等。遠處山坡上野生的連翹長勢正盛,呈現出一幅山水鄉村的美景圖。
“楊斜鎮是商州區面積最大的鎮,地域廣闊。平時,我們下鄉開展工作,去最偏遠的村子比去一趟西安還遠。”楊斜鎮鎮長韓學糾說,“地域面積大,加之各村基礎設施條件和風俗習慣差異較大,我們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黃柏岔村海拔高、水資源豐富,村里的小河常年有水,鎮上就在這里引進了冷水魚養殖項目。
4月11日,在冷水魚養殖基地,基地負責人徐路正在熬制五倍子湯藥,計劃給魚池消毒。“前兩天下雨,河道發水,導致雜物進入養殖池,影響了水質。趁這兩天天氣好,我們專門用中藥材對養殖池進行消毒,確保養殖安全、保障魚的品質。”徐路說。
在養殖池內,記者看到鴨嘴鱘在池水中游動。“這種魚嘴長度幾乎占了身體的三分之一,外觀比較奇特,是今年3月初我從四川考察后引進的。目前,我已在養殖場投放了幾百尾,正在試驗階段。”徐路介紹。
目前,黃柏岔村冷水魚養殖基地建有標準化養殖池20個,共養殖中華鱘、鴨嘴鱘、金鱒、虹鱒20萬尾,成品魚的市場價每斤在40元左右,主要供應西安及商州區周邊的水產市場、飯店,年銷售額800余萬元?;貫楫數剞r戶提供就業崗位,同時,免費提供技能培訓,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冷水魚特色養殖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一村一品,特色發展。在月亮灣村,100萬袋香菇菌棒正在養菌,為豐收積攢著力量;在秦華村,500余畝的杜仲桑樹應用基地拔地而起,村里引進了陜西紫元春酒莊項目,不僅讓村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得收入,還讓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林華村,剛剛采摘的羊肚菌正在晾曬,這種珍饈曬干后每公斤能賣到2000元。
“接下來,楊斜鎮將緊緊圍繞全省‘三個年’活動,繼續做深‘村企聯建’模式,做實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做強資源循環利用新體系,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韓學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