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商洛,山青、水秀、天藍,群山巍峨,連綿起伏,植被茂密,萬物競秀,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畫。
在22℃商洛多姿多彩的季節里,由中國散文學會、商洛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吹響鄉村振興時代號角——在希望的田野上”散文名家采風活動走進商洛市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
3天時間里,2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名家行走在商洛大地,用文學家獨特的眼光,聚焦鄉村振興一線,了解特色產業,探訪美麗鄉村,領略文化底蘊,感受生態環境,深挖綠水青山間的美好故事。
為生態環境點贊 這里是人們向往的地方
走進柞水牛背梁,雨中的羚牛谷云霧籠罩,滿目蒼翠,如詩如畫,像極了一幅素雅的山水畫。
沿著步道一路前行,古樹古藤隨處可見,溪流清澈見底,瀑布聲在耳邊回旋,這些美妙的景象令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會長郭運德陶醉。
來商洛之前,郭運德對這里的印象還停留多年前山大溝深、貧困落后的階段,但現在,這座被命名為“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的城市令他贊嘆不已。“商洛目前的發展狀態是遵循自然規律的、綠色可持續的,這很難得,也讓我看到了這里不可低估的發展前景。”郭運德感慨道。
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高質量發展征程中,商洛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譜寫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采風過程中,散文名家們一邊走一邊討論,在詳細了解了鄉村生態建設、養老康養等方面情況后,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商洛點贊。
對于商洛人民骨子里散發的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自覺,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河南省作協原副主席王劍冰有著深切的感受。
王劍冰說,很多人離開農村來到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居民。但是城市的高樓大廈終究抵不過故鄉的綠水青山,城里人多了,他們又想要回到農村,到青山綠水間,去尋找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尋找帶有祖母味、鄉土味的“家”。“在商洛采風的這兩天,我看到的商洛模樣,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向往的模樣。”王劍冰感嘆道。
“我是第一次來商洛,商洛是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地方,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森林覆蓋率接近7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到長壽地區標準,夏季平均氣溫22℃,不愧為‘中國康養之都’。”《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高級編輯、作家楊鷗說。
沐浴著清晨的陽光,散文名家們走進山陽縣秦嶺原鄉法官鎮法官廟村,置身天然氧吧和生態畫卷之中,大家抬頭遠眺,湛藍的天空明凈、曠達,青山綠水環繞,村莊錯落有致,風景如畫,讓人沉醉。
法官廟村曾經是貧困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康養之地。這得益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當地對生態康養的重視。
牛背梁、法官廟村僅僅是商洛市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商洛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擦亮生態底色,探索生態優先的新路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精致美麗的生態康養之城圖景愈發清晰。
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中國國際筆會中心會長丹增說,商洛環境優美、空氣新鮮,負氧離子含量是北京的300多倍,這對老年人健康大有益處。
采風期間,丹增領略了秦嶺腹地的自然美景,品嘗了綠色純天然的秦嶺山珍,盡情呼吸著富含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他說,如果商洛有合適的養老院,他百分之百選擇在這里養老。
為特色產業叫好 這里的鄉村生機勃勃
“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青磚黛瓦的鄉村民居,鱗次櫛比的木耳大棚,酒香四溢的紅酒車間,酥香松脆的核桃餅……發展中的商洛讓人驚喜連連!”連日來,采風團的散文名家們看到商洛鄉村產業強勁的發展勢頭后動情地說。
在3天的采風時間里,散文名家們先后走進丹鳳縣、山陽縣、柞水縣,感受商洛鄉村振興中的新氣象、新變化、新風貌。
在丹鳳縣,散文名家們走進丹鳳葡萄酒莊、東鳳酒莊、安森曼葡萄酒莊,參觀葡萄酒生產車間、地下酒窖、葡萄酒文化展示廳,詳細了解丹鳳葡萄酒的悠久歷史。
“這里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步伐鏗鏘,紅酒已經成為丹鳳的主導產業,丹鳳因酒振興、人們因酒致富,丹鳳就是我所尋找的詩、酒、遠方。”中國作協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徐貴祥邊品嘗百年紅酒邊說。
在柞水縣,雙味肉涼皮、商洛核桃餅、富貴虹鱒魚、春意盎然、三耳湯、核桃乳……一道道秦嶺山珍美食讓散文名家們頻頻點贊。“商洛核桃在全國極負盛名,今天品嘗了商洛的特色美食,核桃餅酥香松脆、三耳湯汁鮮味濃、核桃乳醇香甘甜,很多美食都讓我回味無窮。大家使用煎、烤、烹、炸等方式,將本土特色農產品制成各式美食,將農產品和美食捆綁,讓美食和旅游邂逅,必將推動商洛生態、民俗、美食融合,拉動餐飲旅游消費增長。”楊鷗說。
一道美食,帶火一座城;一批美食,帶動一條產業。商洛的眾多美食,將在帶動特色農產品種植、推動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上大放異彩。
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散文名家們沿著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邊走邊看,詳細了解木耳種植、銷售等情況。“柞水木耳的產量持續增加、品質不斷提高,是因為充分利用了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并以科技作為支撐,讓木耳菌種不斷更新換代,促進了市場的良性循環,這種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方式,讓商洛未來潛力無限。”郭運德站在現代化木耳大棚內高興地說。
采風活動為期3天,散文名家們在商洛的溝溝岔岔感受鄉村振興的民生魅力。
“商洛的變化太大了,我在賈平凹和陳彥作品中讀到的商洛和今天,看到的商洛截然不同。這幾天行走在商洛的鄉村,我發現商洛處處有美景、村村有產業、縣縣有特色,看到了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這樣的商洛面貌是一種新景致,回去之后我一定要寫出商洛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的動人故事。”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紅孩說。
為商洛作家鼓勁 在這片文學熱土上創作更多精品
在采風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名家們在談到商洛作家群時,對商洛這塊文學寶地深厚的文脈贊不絕口,對商洛以賈平凹、陳彥、陳倉等為代表的在全國產生影響的作家給予很高評價。同時,對商洛本土作家寄予了期待和厚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商洛孕育了諸多文學名家,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深厚的文脈對商洛的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徐貴祥說:“在商洛這幾天,我深刻感受到如今的棣花古鎮、賈平凹老家已經成為一種文學符號,帶動著商洛文學的發展,也帶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徐貴祥表示,現在商洛已成為“中國散文之鄉”,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和文學氛圍里面,文學的種子必然會一代一代薪火相傳,很有可能涌現出更多文學大家。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說,商洛作家在創作中要克服散文寫作手法陳舊、視野不開闊等問題,要貼近時代潮流和社會實踐,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輝煌中取得新突破。
在丹鳳縣棣花鎮,山西省文聯主席、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葛水平參觀了核桃主題公園和丹鳳葡萄酒莊,品嘗了棣花的核桃和櫻桃。她說,棣花讓她感到了一方土地的神性,故鄉不僅僅是生存的土地,更是自然,是當下的一個屬性,延續著人間煙火,讓我們生活得生動活潑。
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鮑爾吉·原野說:“我想對我的同行們說一句話,在這商洛一塊寶地上生活是幸福的!我們的作品除了結合商洛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之外,還應該反映我們新時代的風貌,這樣一定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鮑爾吉·原野還表示,作為一個作家,他回去后一定要把在商洛看到的和思考的寫出來,用作品講好商洛故事,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商洛,走進商洛。
“到了商洛,我有一個體會,文學工作者應當常懷少年之心,我們在商洛如果真的以少年之心關注商洛,那么你就不會缺乏好奇心,你就不會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和追問。我們要避免一些概念化的呼吁和號召,而是真正發乎于情地來關注我們商洛的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天津市作協副主席肖克凡說。
著名文學評論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干說,這次商洛之行雖然短暫,但他與商洛結下了兄弟般的情誼。今后,他會更加關注商洛的發展,關注商洛作家群,關注商洛的作家們。希望商洛作家們繼續保持強勁的創作勢頭,在創作層面他愿意與商洛作家們一起共同探索、一起共同進步,不辜負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王干說:“商洛這塊文化厚土為作家成就英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商洛作家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獨有的創作資源,要胸懷‘國之大者’,站在秦嶺之上看中國、看商洛,多關注商洛鄉村振興的大題材,奮力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在中國文壇發出自己的聲音。”
軍旅作家李亞軍寄語商洛青年作家,對家鄉建設要有熱情、有信心,同時也要有壓力。要堅持多練多寫,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寫作的過程中既要向外看,看祖國的快速發展,看世界的重大變化,也要看到身邊的生動實踐,用秀麗的文筆和通暢的文理,寫出好文章。
參加采風活動的商洛市作協主席魚在洋說,這次散文名家們來商洛采風,對商洛作家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要悉心學習文壇大咖們的觀察生活、洞悉生活的能力,學習他們過人的敏銳性。要看到生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多關注鄉村振興的典型人物和他們干事創業的鮮活事跡,發掘創業者鮮為人知的故事,用典型人物身上呈現的精神引導人、鼓舞人,以對人民負責、對文學負責的態度寫好商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