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墻、小路、花臺……這些鄉村里隨處可見的日常景觀,卻在銅川的這個小鎮上以一種更加獨特的姿態呈現。6月3日,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隨“傳統村落萬里行”網評品牌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了銅川市印臺區陳爐鎮,感受這里1400年灼灼不熄的爐火,聆聽瓷器與人之間的清脆碰撞。
漫步在陳爐鎮用碎瓷片鋪就的小路,兩旁依山排布、窯上疊窯的民居半遮半掩坐落在片片樹蔭和鮮花繽紛中,民居們用罐罐堆起的錯落有致的院墻,讓陳爐鎮悠揚的瓷音不斷激蕩、回響。作家賈平凹在描述陳爐鎮時曾這樣寫到:“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里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
作為耀州窯國內唯一遺存的“爐火千年不絕”的燒造基地,陳爐鎮燒制陶瓷的歷史可上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據考古發現資料顯示,陳爐鎮有金、元、明、清陶瓷燒造區30余處,窯爐40余座,作坊遺址和各時代典范文化堆積面積20多處,采集和出土文物標本1.5萬件(片)。
“一座座窯爐星羅棋布,一排排作坊鱗次櫛比,一堆堆產品光彩奪目。爐火呼呼呼,產品一堆堆,刀具嚓嚓嚓,瓷片嘩嘩嘩,匯成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曲。”這是鎮上的民間講解服務部講解員吳歡喜口中20世紀陳爐鎮的真實場景。
由于傳統窯難免存在污染嚴重、產能低耗能高、生過燒嚴重等問題,因此鎮上大部分的窯爐都進行了綠色升級。新型梭式窯爐以電和氣為能源,可有效避免傳統窯造成的環境污染。鎮上目前有將近4、50座廢棄窯爐,而龍鳳山腳下一座廢棄的古窯洞,就是陳爐鎮這個“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里珍貴的“藏品”之一。
吳歡喜介紹,這座窯的鐵門門后是煤炭和窯床,墻腳左右各有兩個煙道,窯頂上有煙囪,窯床前的匣缽可以保熱保溫,讓陶瓷品在燒制過程中受熱均勻。匣缽經過反復烘烤會收縮、裂紋、變形,而它作為廢棄物非常結實,很難處理。“陳爐鎮的制瓷歷史有1400多年,有多少這樣的廢棄物?用之為寶、棄置為廢,智慧的陳爐人用它壘墻,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吳歡喜認為,陳爐古鎮的特點——原始、古樸、獨特、自然,積淀千年的歷史并非旅游開發可以造就的。
拉坯、修坯、繪畫紋飾、施釉……在王家瓷坊內,工人們正在分工有序、技術嫻熟地制作陜味十足的“大老碗”瓷器。“大老碗”是陳爐獨有的傳統青花瓷,當地人叫做藍花,上面繪制的寫意花鳥魚蟲簡練概括,或是纏枝牡丹,或是一尾小魚,亦或是聊聊數筆的蘭花、苜蓿花,個個生動鮮活、惟妙惟肖。
陳爐鎮瓷坊里的工人大多為本地居民,很多人從小就看著父輩做陶,后來便也選擇走上制瓷的這條路。陳爐人對陶瓷器的堅守和傳承,雕琢出了陳爐鎮的一磚一瓦,他們的努力也讓這座古老又現代的鎮子得以被世人看見。2008年,陳爐古鎮被命名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一個個轉動的坯件將繼續在爐火歷練中,把小鎮的歷史講到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