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康市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持續推進法治陣地建設與法治文化培育同頻共振,充分發揮“有形”陣地的“無形”作用,以法治文化“軟實力”筑牢幸福安康建設“法治基石”。
以點帶面、全域覆蓋,實現法治陣地體系化。通過建設市縣級中心、部門基地、鎮村站點法治文化陣地,逐步形成了具有安康特色的法治文化陣地體系。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風景線”。市司法局聯合漢濱區在香溪洞風景區打造“安康法治文化公園”,旬陽市、石泉縣分別建成集傳統方法與互聯網多媒體一體的300余平米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嵐皋縣建設民法典主題公園,成為群眾學法“打卡地”,全市累計建成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基地)15個、法治公園16個、法治街區159處,營造了濃厚的法治環境。深耕行業法治文化“責任田”。因地制宜在行業文化建設中融入法治元素,平利縣建成500余平米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石泉縣藥品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獲得國家藥監局命名,國家藥監局藥品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議在石泉召開,逐步建成了青少年、廉政勤政、稅務、道路交通、藥品、公安執法案管等行業性法治文化基地。建強基層法治文化“主陣地”。找準找實基層群眾學法“契合點”,白河縣卡子鎮陳莊社區建成1250平方米的社區法治文化廣場,嵐皋縣建成4個普法吧,全市累計打造法治廣場52個,建立法治宣傳欄(櫥窗)、法治宣傳長廊、法治圖書室和文化墻等1782個,群眾法治文化獲得感持續增強。
文化搭臺、法治唱戲,推動法治宣傳生活化。注重將法治文化與特色民俗文化融合起來,使法治宣傳教育更具時代性和感染力。彰顯法治文藝文化。依托陜南民歌、微電影、短視頻等形式創作法治“大戲”,做精“戲劇+普法”模式,不斷打磨升級法治民歌劇《村官巧斷家務事》,《尖峰十二時》《良知》《人在家就在》《Stop!少年》《判歸》等微電影屢獲中省獎項,《公公的遺囑》在央視12頻道展播。開展以憲法和民法典等主題法治文藝匯演、法律知識競賽、法治燈謎競猜、“法治文化進萬家 迎新春送春聯”等大型活動,廣泛征集評選法治征文、法治書畫攝影等法治文化作品,讓群眾在寓教于樂中感受法治魅力。唱響法治小品小戲。組建“八五”普法文藝宣傳隊,以百姓身邊人、身邊事為藍本,組織各縣(市、區)編排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品、快板、相聲、民歌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藝作品,按照“法治+文藝”模式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文藝作品進行演出,小品《都是擔保惹的禍》《左鄰右舍》《突如其來的愛情》和音樂劇《斗法大會》、快板舞《“八五”為大家》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藝節目受到群眾青睞和好評。
依托媒介、整合資源,賦能法治教育智慧化。將“互聯網+普法”作為重要形式和有力抓手,持續推進媒體公益普法制度落實見效。守牢傳統媒介平臺抓普法。精心策劃《平安建設法治安康》《現在開庭》《與法同行》《法治故事會》等精品普法廣播電視節目,邀請“三官一律”、法學專家等專業人士走進演播室以案說法釋理。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積極與電信、聯通、移動等運營商聯合搭建普法短信平臺,結合重要時段、法律頒布實施、重大紀念日等節點,及時向全社會廣大群眾推送普法宣傳短信。截至目前,全市設立普法宣傳欄、LED屏4163個,開設廣播電視報紙普法專欄13個,公眾對法治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斷提升。用活新興媒體優勢抓普法。整合微信、微博、抖音、企鵝號、視頻號等多重資源,打造融媒體普法宣傳矩陣,全市開辦普法官方微博、微信賬號267個,開設網站普法專欄144個。將智能機器人、電子觸摸屏等新媒體、新技術融入普法實踐,投放“智慧普法媒體機”353臺,實現線上線下良性互動,法治宣傳教育的趣味性、參與性和實效性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