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文斌攝
本報渭南報道(記者 李文斌)6月20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劍平就農村“三大革命”、村莊清潔行動、基礎設施提升等重點工作情況進行通報。
本報記者李文斌攝
用好“三大抓手”強合力
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建立縣級領導班子包鄉鎮、鎮級領導班子包村莊的推進機制。狠抓督辦考核。堅持“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的督查機制,持續加大對縣市區的考核督查力度,經常性開展明查暗訪,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建立問題臺賬,跟蹤抓好督辦整改。強抓輿論監督。聯合市電視臺開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專欄,攝制專題片,宣傳典型、曝光短板,并通過“紅黑榜”比評、融媒體專欄宣傳等形式,充分發揮媒體和群眾的監督作用,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聚力“五大重點”強推進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改造農村戶廁62.41萬座,普及率達72.25%,實施整村推進456個,創建農村廁所革命后期管護示范縣6個,“首廁”過關制示范縣1個。長效推進農村“污水革命”。探索實踐“縣城周邊接入管網、鎮村集中工藝處理、邊遠山區分散治理”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有效治理和有效管控的行政村分別達到589個和1309個,有效治理率和有效管控率分別達到32%和71%;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0余座。
有序推進農村“垃圾革命”。建立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以縣域、鄉鎮為主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能夠平均每500名農村戶籍配備1名保潔員的村達到1708個;群眾自籌衛生費的村達1821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95.01%;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的行政村達93.6%。建成鎮級垃圾中轉站47座,村級生活垃圾壓縮站178座。
創新推進“五邊四荒”專項整治。在“八清一改”主抓村內環境基礎上,今年突出“五邊四荒”狠抓村莊周邊重點區域環境整治。截至目前,今年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8.8萬噸、村內水塘870余口、村內溝渠2092公里、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1.6萬余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95%和87%;先后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385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110個,數量全省領先。富平縣、合陽縣先后榮獲全國村莊清潔先進縣榮譽稱號。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實現了村村通動力電,戶戶通照明電;創建美麗農村路720余公里,通村路已達100%;完成道路綠化和提升改造1765.3公里,綠化面積2.96萬畝,完成村莊綠化554個,綠化面積5.71萬畝,其中綠色家園示范村121個。
建立“三套機制”強監管
全面落實環境衛生整治包聯責任,縣部門、鎮干部、村干部和保潔員的“四位一體”環境衛生包聯責任制,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實現環境衛生整治“無縫對接”,做到全面化、全覆蓋,無死角、無盲區。督導監督求實效。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導組,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巡查,設立公開投訴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做到環境整治“人人管”。正向激勵樹導向。將中省獎補資金傾斜于工作推進較好、任務完成較快的縣鎮村,緊扣“五年行動”方案,加大資金籌措,創新運用市場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良性互動機制,不斷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強化“四大措施”再發力
因勢利導修訂定一批政策、調查研究推出一批典型、積極謀劃編制一批項目,確保各項工作有抓手、能落地、見實效。進一步發揮人居辦牽頭抓總作用,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監督考核力度,建立有力高效的工作機制,抓實抓細、務求成效。突出30個鄉村建設示范村,探索各具特色的有效治理模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提升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建立健全村規民約、村莊環境常態化管理等長效機制,加強宣傳引導,不斷激發全域全員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
本報記者李文斌攝
關于近年來農村廁所革命工作開展情況,渭南市農業農村局規劃與社會事業科科長孟甲介紹到,一方面,結合各縣實際,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探索適應不同區域、經濟適用、冬季防凍、群眾接受的改廁模式和技術。
強化改廁工作全過程監督管理,制定完善驗收標準和辦法,將群眾使用效果和滿意度等納入驗收指標,確保改一個成一個,不突擊、不湊合。
另一方面,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問題大排查,深挖細查、剖析根源、制定措施、扎實整改,對有小問題的,如果不影響使用,做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對有質量問題的,加大原因分析,第一時間完成整改,并加強項目監管,做好現場質量巡查與指導監督;對有技術問題的,試驗探索新技術,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制定改廁計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改造。
據了解,今年是渭南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的第三年,按照“八清一改”總體要求,聚焦農村“臟亂差”短板,突出重點,梯次推進,全年常態化開展四季村莊清潔專項行動。一季度,渭南市開展“凈美渭南、喜迎新春”村莊清潔活動,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切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農村道路、河道、庭院、圈舍、田園等區域進行清理清潔,同時,落實“門前三包”制度,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促進群眾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清潔衛生、愛護環境的意識明顯提升,文明生活新風普遍形成。二季度,在做好常態化清掃保潔的同時,聚焦村鎮結合部、村際聯結處、渠河道岸邊、高架路橋下等容易形成衛生死角和盲區、易造成監管缺位的地方,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五邊四荒”專項整治提升行動,
農村路邊、村邊、地邊、林邊、渠邊、荒地、荒山、荒溝、荒坡等9個重點區域,摳細節、抬標準、提質量,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面提升了我市農村環境衛生整體水平。接下來,結合渭南市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要點,將在三、四季度分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秋冬季戰役,持續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邊四荒”專項整治,進一步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
經介紹得知,結合鄉村振興總體要求,在人員、經費、設備、機制等各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原則上每縣每年財政列支不少于1000萬元,建立“村籌集、鎮監管、縣獎補”模式,制定農村環境衛生資金管理辦法,籌集村民一定數額的衛生管理費用,用于該村環境衛生整治、清潔設施購置及保潔員工資等;
按照每500人或一個自然村配備1名保潔員的標準,進一步充實配足鎮辦和村級保潔力量。國省縣道原則上每兩公里保證一名保潔員,負責道路沿線環境衛生的監管和日常保潔管護工作;鎮辦要對保潔人員登記造冊備案,核定工資待遇,實行定崗、定責、定時、定任務、定區域網格化動態管理。目前,全市按每500名農村戶籍配備1名保潔員的村數達1708個。
健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體系,按照“保潔員有清潔工具、戶有垃圾收集桶、村有垃圾清運車、鎮有垃圾堆放點、縣有垃圾處理廠”的要求,配足垃圾清運設施設備,做到能掃、能放、能收、能運、能處置。
渭南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列為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較真碰硬、嚴督實考,將嚴格按照列支工作經費、組建保潔隊伍、配備清運設備等指標,對各縣市區進行排名和全市通報。通過各項工作和措施,農村“顏值”進一步提升,農村“臟”的現象明顯減少,“亂”的現象管控有效,“差”的狀況逐步改善,“美”的景色逐漸增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齊了突出短板,增加了成色和質量,全域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