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每當你望見在延安的深山幽谷間蜿蜒前行的一條條鐵路時,每當你乘坐寬敞舒適的城際動車來到革命圣地延安時,可曾知道,延安人民為實現鐵路夢經歷了多少艱難曲折?可曾知道,延安的第一條鐵路從動工到全線貫通歷經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60多年前,探尋那段難忘的歷史——
一
坐落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腹地的山城延安,因為悠久的歷史,更因為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的13年光輝歲月,而成為億萬人民心中的圣地。但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曾經以小米加步槍喂養了中國革命、最后一升米送軍糧、最后一雙鞋穿在子弟兵腳上的延安,在新中國成立后,貧困落后的面貌卻每每讓人落淚動容。
1956年10月30日,《陜西日報》關于我省鐵路網遠景規劃的一則報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這個遠景規劃里,咸包鐵路途經延安地區的洛川、宜川、延長三縣北上榆林,延安卻被“完美”繞過。在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延安城,何時能伸來一條鐵路的橄欖枝,能讓革命老區擺脫早日搭上時代的列車,擺脫貧困落后的現狀?基于這一樸素的愿望,當年11月17日,延安縣人民委員會向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提出了讓咸包鐵路經過延安的請示。請示中寫到:“延安是中外人士所敬仰的民主圣地,凡到我國來之外賓莫不繞到延安進行參觀訪問以為榮。同時由洛川直線北上經富縣、甘泉、延安到綏德較由洛川繞道宜川、延安之路為近,且山嶺不大,又多系土山,修建方便,如能經過延安,既能方便外賓參觀,又可滿足延安人民之多年渴望……”12月13日,陜西省計劃委員會呈文中央鐵道部,全文轉報延安縣人民委員會的請示。
1958年10月,《陜西日報》發表了另一則報道:“包(頭)西(安)鐵路現正進入緊張的測定工作。這條鐵路全長一千余公里,由內蒙古的包頭起,經過伊克昭盟、陜西榆林、綏德、子長、延安、銅川,再接軌到西安。”1959年1月的陜西省鐵路建設初步規劃示意圖上,“西包”鐵路正式定線,由西安途經延安北上,延安人民從這份規劃示意圖上,看到了火車到延安的希望。
1969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對蘭州軍區戰略工程批復,同意修建太原——西安線鐵路,并列入國家計劃,鐵路途經延安。隨后鐵道部對線路多次進行理論研究和實地勘測。1973年1月,國家建委召開會議決定,修建西安新豐鎮至延安段鐵路,正式定名為“西延鐵路”。至此,西延鐵路正式開工建設。
這一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回延安,當他看到延安人民生活非常困難時,心情十分沉重,指示:“一定要把西延線鐵路盡快建成,早日改變延安地區的落后面貌”。次年,西延鐵路從西安新豐鎮修到了渭南坡底段。但隨后,因基建規模壓縮,施工隊伍陸續調離,1981年2月25日,鐵道部正式通知西延線停工緩建。
1982年10月30日,延安地區行政公署呈文陜西省政府,請求盡快恢復西延線的建設。1983年6月,延安地區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工作情況匯報》中再次提出希望盡快恢復西延線及秦七支線鐵路建設。1984年8月13日,陜西省政府向國務院提呈《關于請求將西延鐵路坡底至秦家川段續建工程列入1985年度計劃的報告》。11月,鐵道部第一工程局擬出《合資修建西延線坡秦段可行性研究報告》,呈送省計委,抄送鐵道部、延安地區行政公署。
西延線停工4年間,經過延安地區行署、省政府積極爭取,1985年1月,國家計委批準西延線坡秦段恢復建設,并于1986年9月基本建成。當年底,國家進行基本建設調整,省政府決定暫不向國家報西延鐵路的延伸項目。眼看幾年來為西延鐵路延伸所做的種種努力又沒有達成所愿,時任延安地委顧問徐金山與計委主任竇煥超,連夜擬出10多條理由申請續建。申請材料得到地區領導的高度重視,決定派徐金山、竇煥超專程向省上和中央匯報,請求將續建工程列入87年度計劃。省委會議討論后同意續建,由副省長張斌帶隊去北京向國家計委匯報,終于獲得批復。
二
西延鐵路的續建離不開省、地兩級的積極爭取,更離不開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對延安的關懷和支持。
1987年4月6日,國家計委同意每年給延安增加50萬噸煤的出口計劃,約可賺回外匯1200——1500萬元,用以補充修路資金的不足。7月13日,省政府召開會議,成立了西延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省長張斌擔任組長,他在會議上指出,“這是一項‘天字號’工程,全省上下都要為鐵路讓路,為鐵路服務。”1991年,西延鐵路建設又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延安地區計劃委員會向省計委發文懇求國家計委幫助渡過難關。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情系老區,為解決西延鐵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曾動用了首長基金。
西延鐵路建設背后是一支“國家利益高于天、為國吃苦心里甜”的筑路大軍,他們以給延安修鐵路為榮,發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有的甚至為西延鐵路建設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延安人民對這一“天字號”工程更是全力支援。延安地區鐵路建設辦公室的蔣家驥談到修西延鐵路,幾乎淚水盈盈,“延安人民為了修鐵路,有的村征地后每人只剩0.03畝耕地了,人沒安置,錢沒到手,但沒耍一點麻達。為了修鐵路,延安人民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代價。”
1991年12月26日,西延鐵路鋪軌到延安,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人們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涌向延安火車站,爭著一睹火車開進延安城的風采。一位80多歲的老農從百里之外特地趕來,被司機特許登上火車頭。他高興得走來走去,不小心把汽笛踩響了,“嗚——”的一聲長鳴。這聲響徹云霄的鳴響,宣告了延安沒有鐵路的歷史的結束。1992年8月1日,通往延安的第一列客運列車開通,標志著西延鐵路全線正式通車。1991年12月26日,西延鐵路建成通車,圖為首輛列車到達延安火車站。
從1956年到1992年,前后經過36年的風風雨雨和艱辛努力,延安人民終于實現了鐵路夢。
三
2012年7月1日,西安至延安動車開通,延安跨入“動車時代”。
2017年,為了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振興陜甘寧革命老區發展,延安市委、市政府規劃“4521”鐵路總體布局,高鐵建設成為重中之重。作為陜西“米”字型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延榆高鐵、西延高鐵兩條高鐵建成通行后,延安將進一步走向改革開放前沿,成為連接陜西鐵路網重要的樞紐城市,迸發延安與關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同城效應。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延安,擺脫了貧困與落后的延安,伴隨著祖國繁榮發展的鏗鏘腳步,正在邁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