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農歷五月二十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小暑”。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還不十分熱,小暑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咸陽地區此時進入高溫潮濕多雨季節。
此時,咸陽地區北部五縣的小麥收割接近尾聲,人們把農活的重點轉移到回茬(復種)谷糜,必須趕“小暑”節氣前種完回茬莊稼,當地民諺曰“過了小暑不種糜”。此時的大秋作物開始抽穗揚花,田間的管理仍是重中之重。蘋果、梨正值膨大期,果農頂烈日、冒酷暑為果園增施膨大肥,促其快速生長。翻曬麥地也是刻不容緩。這些農活和之前緊張的夏收比較相對輕松,故人們早晚下地干活,中午居家休息,民間稱之為“歇晌”。咸陽地區的南部八縣大秋作物開始孕穗灌漿,夏玉米迅速拔節,各種水果相繼進入膨大期,人們爭相為各類果樹追施膨大肥,并開始秋田夏灌,確保全年糧食豐收。農諺說:“初伏無雨伏里旱”,意思是:頭伏不下雨,整個三伏就會雨水稀少,持續干旱,這種天氣現象會導致大秋作物嚴重減產,造成回茬莊稼絕收。故民謠有“五月十三滴一點,耀州城里面買大碗。買下大碗吃飽飯,兩碗不夠吃三碗”。
“小暑”節后,北部五縣市有走親戚看忙罷之俗,民謠曰:“麥入倉,鐮高掛,出嫁閨女看忙罷,騎著車子帶著娃,后邊捎的娃他爸”。小暑節氣,咸陽南北農活相對輕松,人們借機趕集上會,選購夏令物品,過好清涼一夏。有的親友相聚,品嘗用當年打下的小麥面做成的美食,謂之“嘗新麥”,大家舉箸嘗新糧,共話豐收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