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別城市喧囂,在水畔草坪扎營,或打鬧嬉戲,或野餐小酌,或仰望星空……露營的快樂您體驗過嗎?
近兩年,露營逐漸成為延安假期出游的“頂流”。無論是城市公園,還是近郊鄉野,隨處可見帳篷林立。
原本小眾的露營為何突然成為潮流?露營經濟帶來了哪些新消費趨勢和商機?快速增長的露營行業又面臨著哪些新問題?未來,露營經濟發展將走向何方?記者在采訪中尋找著答案。
■ 新的生活方式
“只要周末天氣好,我家娃就心癢癢的,鬧著要去露營。”市民張玲玲對記者說起露營時滿臉笑意,“扎個小帳篷,搭個小方桌,吃點小燒烤,心里別提多美了。”的確,如今每逢天氣晴好的周末或節假日,仿佛“半個朋友圈都在露營”。
露營到底有多火,從社交媒體平臺的數據可見一斑。記者在抖音查詢看到,關于“延安露營”話題的播放量達46.3萬次,其中不乏各式寶藏露營地推薦,“詩與遠方”“歲月靜好”“回歸蒼野”等成為露營基地的重要標簽。
6月18日正值周末,90后小伙王浩浩一早就拿上提前收拾好的行裝,驅車和朋友趕往甘泉縣的一處寶藏露營地。
鑒于上次露營時“去晚了沒好位置”的經歷,王浩浩一行上午10時就趕到了露營地,精心挑選了一塊安靜、開闊、離停車場和廁所都不遠的草地,然后開始扎帳篷、支桌子、擺食物、秀自拍……
當天微風習習,氣溫不高。臨近中午,原本空曠的草坪上已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帳篷、吊床、野餐墊。人們在這里或談天說地,或準備食材,盡情享受著周末的輕松愜意。
王浩浩告訴記者,由于遠離市區,這里之前少有人來。但隨著露營的迅速興起,如今這里卻成了不少市民的“度假勝地”,晉級為新的“網紅”露營打卡點。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金延安文化旅游產業園、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棗園公園等地,發現露營已經成了隨處可見的“風景”,一些游客甚至評價為“有草的地方就有帳篷”。
露營這股風,為何吹得如此熱?
采訪中,不少市民表示,之前疫情影響了很多人的遠途出行計劃,露營便成為了遠途旅行的“替代品”。現在雖然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旅游活動也開始多元化,但不少人已經把露營當作一種愛好,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市民李先生是一名露營愛好者,有著好幾個延安露營群,他所在的露營群中,最多的有將近500名群友,最少的也有100多名群友,基本每周都會相約外出露營。“群里只要有人發現風景美麗、適合露營的新地點,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前去體驗,每次都很盡興很舒心。”在李先生看來,露營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說起怎么愛上露營的,市民張阿姨也侃侃而談。56歲的張阿姨退休后一直在幫兒子照看小孩,去年在兒子的建議下,一家人周末駕車去郊區野餐。“當時就覺得稀奇,雖然和我們小時候過家家很像,但食物豐富得多,也熱鬧得多。”
有了幾次露營體驗后,偶爾在兒子兒媳上班時,張阿姨就拉上自己的朋友一同去露營。“過去只能在家照看孩子,頂多在小區樓下溜達,但現在有了露營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在大自然里玩樂,我也可以好好享受休閑時光。”張阿姨說。
不難看出,曾經小眾的旅游方式,正在成為延安一項老少皆宜的大眾休閑娛樂活動。
■ 新的消費場景
這幾日,市民王先生購買的露營裝備陸續到貨。
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從去年迷上露營的。每次選擇露營裝備時,雖然知道有些東西不一定實用,但總會忍不住去看看,然后抱著“說不準就用上了”的想法下單。現在已經購買了近萬元的露營裝備。
和王先生一樣,熱衷購買露營裝備的市民還有很多。
6月22日,記者在城區一家戶外用品店內看到:戶外用品專區里,露營用品占據了貨區一多半的位置,大到帳篷、睡袋、折疊桌椅,小到餐具、鍋具、露營燈,幾十款露營用品讓人眼花繚亂,且時不時有顧客進店詢問購買。
“我從事戶外用品銷售有6年了,自2020年開始,生意明顯比以前好了很多。尤其是帳篷、天幕等,已經成了露營一族的‘剛需’。”該店負責人李強說。
露營的持續火熱,不僅推動著露營裝備的暢銷,還催生了露營地的建設。
6月19日,夜色漸暗,在位于新區的一處露營地,老板常小帥正忙著招呼前來露營的客人。
一年前,常小帥與露營結緣。談及創業機緣,他說,除了他本身喜歡戶外露營,最重要的是看準了“露營熱”背后的消費潛力。
與身處大自然的露營不同,常小帥的露營地走的是城市化精致露營線路。3000多平方米的綠地上,放眼望去全是清一色的白色天幕,露營者可以在這里喝下午茶、吃晚餐等。“真正的露營發燒友都是去大自然里找個地方,自己搭建帳篷。我們這種露營方式,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場景和氛圍。”常小帥說,如果天氣好,露營基地基本每天爆滿,甚至需要提前一天預訂。
隨著露營熱度的不斷上升,大眾對露營的需求和體驗也逐漸提升,許多露營愛好者們已不滿足于在草地上支起一頂帳篷的單一露營模式,而是尋找更多的露營玩法,不少露營需求已延展到慶祝生日、求婚、公司團建等場合。這也讓許多景區看到商機,相繼推出了音樂表演、露天電影、民宿等多種專業配套服務。
青山如黛,綠水如屏,抬頭是星空,遠眺有青山……這個夏天,黃龍縣清風宿·黃龍森林度假營地吸引了不少游客。
記者了解到,該營地位于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風景秀美的黃龍山蔡家川林場,營地除居住帳篷外,共分為十個度假功能區,分別是音樂舞臺、褐馬雞觀賞區、露天電影、山野餐廳、無動力樂園、自行車驛站、森林瑜伽、林下桌球、森林書屋,精細化的服務讓游客體驗感“拉滿”。
清風宿·黃龍森林度假營地主理人毛云鵬介紹,自今年5月1日開業以來,游客日接待量200人,一舉成為黃龍景點中的頂級網紅。
不得不承認,露營正在不斷解鎖各種新的消費場景,激發延安消費活力。
■ 面臨“成長”煩惱
“看上去很美”的露營,其實也有諸多“成長的煩惱”。
6月23日,在新區人民路附近,記者看到一只燒烤架正在滋滋冒煙,上面放著火腿等燒烤食材,而燒烤架的主人卻在一旁打著游戲,已然忘記了自己的“職責”。“這里草坪多,稍不注意很容易引發火災。”熱心市民李師傅擔憂地對記者說。
走訪中,記者發現這樣的不文明、不規范行為還存在不少。比如有人為了“逃避”露營地的相關費用,選擇在風景不錯的地方隨意停放車輛,或是在禁止露營的公園綠地、休閑廣場露營,不僅對環境造成了破壞,還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游客素質還不錯,會把垃圾投入附近的垃圾桶,把車停在停車位,但總有個別游客隨意停車、亂扔垃圾。”棗園公園附近的一位居民說,節假日和周末游客往往比較多,垃圾量也比平日增加好幾倍,不僅大家的居住環境不美觀,保潔員的工作量也比平時大很多。
與此同時,一些“看上去很美”的露營地存在“買家秀”與“賣家秀”差異較大的問題,別人“濾鏡”下的照片看上去很美,自己實際體驗后卻覺得并沒有多美。
對于市民楊姍來說,今年5月初的一次郊外露營便是如此。
露營之前,楊姍特意做了很多“功課”,千挑萬選看中了一個位于郊區的“網紅”露營地——荒野靜謐,環境優美。可當她驅車半個小時抵達后,一下傻眼了:這里的基礎設施都不完善,沒有衛生間,其他游客產生的垃圾也無人清理。
此外,還有不少露營愛好者表示,現在很多露營基地只提供場地、燒烤、住帳篷之類的固定服務,缺乏特色,很多小伙伴體驗幾次后就感到乏味,退圈的大有人在。
事實上,隨著從業者蜂擁而入,素質參差不齊,露營基地的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不免會給滿懷期待的露營者帶來不好的體驗。
前不久的“端午”假期,市民馬龍就踩了雷。
“假期露營的人實在太多了,感覺營地的服務有些跟不上。垃圾箱堆得滿滿的半天沒人處理,露營用火也沒有專業人員指導,體驗感不是很好。”馬龍略顯失望地說。
露營承載著人們健康休閑的美好愿景。前進道路上,讓火出圈的露營真正撐起生活的美好,讓人們舒心地感受“詩和遠方”,是延安露營行業應該努力的方向。
■ 未來發展可期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于做大做強做優露營旅游休閑產業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等指明了方向。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延安該如何規范引導露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誠然,露營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正處于快速成長期,需要得到扶持、引導和規范。而一直以來,延安也在積極貫徹落實《意見》相關要求,加強部門間協調聯動,在安全保障、規劃建設、規范管理、環境營造等方面同向發力,確保露營經濟在合法、安全、生態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但如何讓露營經濟更好地承載起“詩和遠方”的美好呢?
在采訪中,不少市民認為,親近大自然、親近山水原本是好事,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管,也呼吁游客提高自身素質,在休閑的同時保護好環境。此外,露營基地要注重客戶體驗,提升服務水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贏得客戶口碑,做到“吸客”又“留客”。
陜旅集團延安公司團建營地中心總經理孫紅曉則認為,露營經濟日益火熱,做優品質尤為重要。延安每個露營地的資源稟賦不一樣,為了滿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就必須著重打磨具有差異化特色的露營文旅產品。這樣不但能提高游客的回頭率,也能吸引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才能維持露營地長久的運營和發展。
馮菊香是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在她看來,露營經濟和文旅產業緊密相連,作為有著豐富文旅資源的紅色城市,延安可以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開發更多適合野外露營的自然景觀;深挖人文特色,例如推出“紅色文化景區露營“”延安美食露營”等主題露營活動,讓民眾在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歷史和文化的氛圍,豐富露營旅游休閑體驗。
露營經濟,未來可期。相信,只要繼續朝著規范化、精細化方向探索,延安露營經濟的發展之路定可以走得更穩、更久、更遠,人們才會在家門口遇見更美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