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枕秦嶺,腳蹬巴山,環抱漢江,背依旬河。被譽為中華太極城的旬陽市就這樣“安”在青山綠水之中。800里旬河從秦嶺蜿蜒而來,84公里漢江裹挾激情奔騰而去。蜀河和壩河點綴在群山之間,196條河流構建起旬陽血脈。
作為陜南唯一縣級市、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的旬陽,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責任擔當,更是神圣使命。“在多年實踐中,旬陽堅持綠色升級主線,實施生態優先、工業強市、三農強基、興文強旅四大戰略,縣域經濟實現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經濟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顯著提升,獲評全省生態建設強縣、踐行新發展理念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實現了“熊”和“魚掌”兼得的良好局面。”旬陽市委書記陳紅星如是說。
“生態優先”戰略讓護水之路行穩致遠
2005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江碧水千里北上。為了守護清流,旬陽十年如一日,始終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促進全縣生態建設突破發展。
2021年,旬陽實現撤縣設市,旬陽市委、市政府跳出“秦巴山洼”,站在“秦嶺之巔”,聚焦由縣向市發展方位,提出實施生態優先、工業強市、三農強基、興文強旅“四大戰略”,加快建設“一強五好”社會主義現代化陜西強市。全市上下達成共識:生態文明,方能贏得未來。忠實履行“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深入推進“護山、治水、育林、養田、蓄湖”一體化治理,構建生態布局科學、生態產業優質、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先進、生態機制完備的“五位一體”基本框架,奮力建設自然秀美、人文優美、發展壯美、社會和美的大美旬陽。
二十年呵護,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僅2022年空氣優良天數354天,較2021年增長9天,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水環境Ⅱ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100%。
“全民治水”思路讓護水行動更加有力
“呂河岸邊王孝文,蜀河水上朱先萍。”這是旬陽護水的先進典型。志愿者朱先萍、王孝文先后被國家表彰為“巾幗護河衛士”和“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在朱先萍的帶領下,雙河鎮女子護河隊事跡入選全國推行河湖長制典型案例。像這樣的志愿者服務隊,旬陽有38支2萬余人。
一邊是民間志愿者服務隊的加持,一邊需要建立長效的機制。
在小河鎮,既是鎮長又是乾佑河河長的余冉介紹道:“我們對全鎮大大小小13條河道開展了全面排查整治,及時清除河道垃圾,治理沿河直排污水,聯合派出所嚴查各類涉河違法案件,還將河段管理責任人姓名和電話進行公示,接受群眾公開監督舉報。”
在棕溪鎮,我們遇到了手拿長桿網兜正在打撈河道雜物的社區“河長”陳波。沿街河長約2000米,他每天都沿著河岸走好幾趟。“我是社區落實河長制以來的第一位河長,專門負責這條河的清理管護工作,河長、護河員每天都要巡查,河道干凈了,水也清了,我們和津京朋友同飲這一河清水呢!”陳波說道。
旬陽有豐富的水資源,列入河湖長制管理機制的河流共101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涵養面積最大、保護責任最重的地區之一。旬陽市把河湖長制列為“一把手”工程,采取“治河、養河、護河”三策并舉。完善河湖名錄,完成河湖劃界,編制“一河一策”方案,不斷拓展與延伸“河長制、河長治”的內涵與外延,河湖環境和水質持續向好。
據旬陽市水利局局長、河長制辦公室主任王明柱介紹:“目前,旬陽河長制現有成員單位二十三個,水利局承擔水資源保護,環保局承擔水污染防治和水質監測,住建局承擔城鎮污水處理,農業局承擔農業污染面源治理和十年禁捕,林業局用林長制承擔護林涵綠,實現了多龍治水。”
在旬陽可以看到,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監管“網絡化”管理模式深入實施,“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網格到底、責任到人”的監管體系和“黨委政府主導、環保居中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監督”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制度保障更加全面有力。
“綠色發展”理念讓護水征程凸顯成效
永續北上,成為旬陽兒女的擔當。因水而興,因水而富成為旬陽破解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據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旬陽累計淘汰關閉退出落后企業30余家,規范運營污水處理廠5座、垃圾處理場8座,實施了城區及19個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治理小流域2處35.93平方公里,綠化河岸130余公里、栽植樹木25萬株,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一邊是企業關停帶來的經濟下行,一邊是生態修復高額的財政支出,怎么平衡?旬陽市長羅本軍說出了他的思路:企業由傳統向高新轉型,生態由產值向價值轉換,讓生態賦能,實現綠色發展。
一場改革在旬陽大地展開:鋅達公司因環保問題被關停后,宏德水泥公司利用廠地優勢投資建設無機透水磚等新材料產品;科威公司停產,高新區轉讓了該土地后招商建設的年產2萬錠紡織紡紗項目已正式投產;健興魔芋停后,該廠區已有高熱基新能源項目入駐;旬陽煙廠投資14億元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實現了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產線;堯柏公司投資4000萬元開展脫硝脫硫技術改造后被評為省級綠色工廠……
從高耗能的一礦獨大到四大主導產業,一路走來,旬陽工業始終狠抓“調結構、促轉型”不動搖,圍繞新型材料、裝備制造、富硒食品、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做精新材料產業、做強裝備制造產業、做特富硒食品產業、做深生物醫藥產業,打造4個百億產業集群。實施騰籠換鳥、機器換人、電商換市和培育名企、名家、名品“三換三名”工程,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應用,支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新三品”活動,真正在“騰籠換鳥”中實現“復活重生、脫胎換骨”。
僅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5.6%;財政總收入24.53億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穩居全省A類。
工業高新化讓GDP增綠,農業工業化成為旬陽破解發展困境的不二抉擇。如何讓綠水青山既有“顏值”更有“價值”?
眼下,旬陽40萬畝拐棗花開正艷。關口鎮江北村村民陳琳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我家種植拐棗10余畝,每畝大概在3000斤左右,售價在一塊五一斤,這樣下來一年收入近5萬元。”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化,旬陽市力培育拐棗產業,目前已建成拐棗產業千畝示范村30個、萬畝示范鎮20個,鮮拐棗年產量10.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80%以上,是全國名副其實的拐棗之鄉,加大研發拐棗醋、拐棗飲料、拐棗酒等產品,使本來不大為外人所知的小拐棗做成了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生態創優” 的大產業。
在段家河鎮薛家灣村,黨委書記徐先宏算了一筆賬:“今年3000畝的櫻桃園區實現豐產140萬斤,年產值300萬元以上,零散銷售帶動農民人均收入增長5000元以上,櫻桃深加工產品帶動上百人用工,吸引上萬人前來,實現上千萬產值。”
而距離旬陽最遠的仁河口鎮水泉坪,因為絕美的油菜花和稻花香,成功打造了3A景區。“五一”油菜花節帶來可觀收入后,菜油迎來了銷售旺季,眼下,只等“十一”稻花飄香,期待再次鼓起農民的錢袋子。“村民嘗到甜頭后,繼續打造旅游景點,我們在種地中實現了產業和旅游雙收入。”村支部書記王繼華說。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旬陽整合資源、打造生態品牌,推進文旅、農旅、工旅融合發展,2022年旅游接待人數3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旬陽已創建并獲命名省級以上生態文明鎮14個,市、縣級生態文明鎮21個、生態村231個。打造特色林果示范基地28個5萬畝,40萬畝拐棗、8萬畝烤煙、7萬畝中藥材、10萬畝魔芋產業成型,建成省級農業園區4個,市級農業園區5個,縣級農業園區30余個,實施項目30余個,培育規模以上特色生物企業8個,走出一條園區承載、基地帶動、產業聚集的特色生態農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