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一大早,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寨埡村盆栽魔芋基地管護負責人陳開社就迎著朝霞,騎著摩托車來到魔芋田里。他大步地沿著田埂走上一圈,俯下身子,認真地察看著魔芋的長勢,葉肥莖壯、長勢正旺,陳開社的臉上微微露出笑容。
三分種,七分管。臨近大暑,溫度持續攀升。對于魔芋喜歡在半陰半陽、濕潤、溫暖的環境生長,陳開社早已摸透,他熟練地打開噴灌設施,讓“渴”了葉片先“喝個飽”。“種魔芋不像種莊稼,每一環節都得精心照料,一不注意都會導致失敗。”看著沐浴在水霧中的魔芋,陳開社認真地說。
據了解,盆栽魔芋不僅比普通地里種植的抗干旱、雨澇災害的能力強,還能有效控制軟腐病的傳播,減輕除草壓力。近年來早陽鎮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進行試點套種,基地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魔芋種植104畝,盆栽魔芋30畝。
陳開社是個地地道道的早陽龍泉人,今年是他頭一次接觸盆栽魔芋,作為基地管護負責人,盆栽魔芋的“大家長”,他最牽掛的還是這群“綠娃娃”。在這種高溫高濕天氣下,陳開社的心頭又泛起一絲疑慮。正在陳開社一籌莫展的時候,漢濱區早陽鎮產業辦主任胡高保,也是從事魔芋研究二十多年的行家里手來到了種植基地。
“老陳,是不遇到啥困難?”胡高保在園中走了一圈,蹲下身子,認真地觀察起魔芋的葉面、莖部的顏色,嚴肅而專業地說,“現在正是魔芋軟腐病、白絹病發生的高峰期,雨過天晴就要做好預防。我特意請崔教授來‘把把脈’。”陳開社注意到在胡高保身后站著的一位身形清瘦、目光明亮有神的中年男子。胡高保介紹道,崔鳴是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副會長、安康市魔芋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蓖麻、櫻樹套種可以給魔芋提供遮陰降溫,噴霧灌溉能給魔芋降溫補水。同時盆栽目的是防止積水,有效隔離病害傳播。中間用地膜鋪地,防止雜草……”崔鳴穿梭在魔芋叢中,時不時彎腰查看,邊看邊向陳開社詳細分析著,為陳開社吃下“定心丸”。
“從‘土疙瘩’變成‘金疙瘩’。崔教授這么說,心里有底。”陳開社消除了內心的疑慮,爽朗地笑著說。
“早陽山清水秀,有種植魔芋的傳統,為魔芋產業發展創設了優良的條件。魔芋與櫻花樹、蓖麻套種,既為魔芋遮陰納涼,又增加了觀賞性,同時增加經濟效益。”崔鳴教授高興地說,“一地三種”這種創新模式可以形成種植、觀光為一體的農旅休閑(集種植、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近年來,早陽鎮發揮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利用盆栽魔芋不受地域限制和惡劣天氣等天氣因素影響優勢,通過新技術的示范應用,實現“一地多收”,帶動生態經濟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拓寬致富路子,逐步釋放生態經濟的“綠色紅利”,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盆栽魔芋在早陽鎮雖然剛剛起步,但拓寬了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和群眾增收的渠道。下一步早陽鎮將在林下或農戶庭前屋后進行推廣種植,美化庭院環境,打造景觀效應和鄉村生態旅游,帶動生態經濟發展。”對于盆栽魔芋的發展,胡高保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