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商洛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聚焦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目標,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奮力繪就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加優美的康養商洛生態畫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攀升。先后榮獲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堅持系統施策 扛牢政治責任
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商洛市委、市政府自覺扛起政治責任,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統籌規劃、系統施策,完善措施、持續用力,推動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強化統籌聯動,科學編制規劃。立足商洛實際,編制了《商洛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1—2030年)》,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體系。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納入全市“六市聯創”內容,與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市等重點工作共謀劃、同部署、齊推進,多項創建工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集聚了齊抓共管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
強化壓力傳導,擰緊責任鏈條。堅持黨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市委常委會、書記辦公會多次專題研究,協調解決具體問題,推動各項工作走深走實。落實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目標責任制,每年度印發創建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與各縣(區)、市直各部門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制定出臺《督查考核辦法》,實行黨政領導“四不兩直”暗訪+公布工作機制,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依據。堅持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構建起嚴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責任體系。
強化目標引領,打造城市品牌。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作為打造“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細化制定了商洛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工作方案,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實施步驟和約束性、參考性指標。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指標,探索完善商洛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評價指標,積極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商洛市被列為全國首批28個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之一。
堅持管護并重 厚植生態底色
商洛市肩負著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雙重使命,始終嚴守生態環境底線,整治生態環境領域問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多措并舉拓展綠色空間,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綠色生態根基越筑越牢。
嚴抓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推行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雙查”機制,零容忍、常態化整治秦嶺“五亂”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頒布實施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建立一日一移交、一周一督辦、一月一通報、一季度一曝光“四個一”工作機制,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2年,商洛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9天,位居全省第一,連續6年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商洛成為全國首個被授予“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的地級市;組織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8類碧水保衛戰項目52個,全面完成166個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水環境質量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土壤監測網絡7縣區全覆蓋,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100%。
狠抓基礎建管,拓展綠色空間。全面推行林長制、河長制、田長制,嚴格執行森林、水、國土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深入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持續增強水土涵養能力、維護生態安全。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1.07%,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農村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行政村占比達94.4%。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常態化環境監管機制,推行十張清單、健全十大機制等“九個十”工作法,實現青山常綠、碧水長流。
大抓綜合整治,提升城鄉品質。扎實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突出城市抓提升、農村抓鞏固、產業大發展,率先在全省制定城鄉建設管理指導性政策文件,緊扣地域風格、自然景觀、人文特點相融合,以“繡花”功夫建設管理城鎮及和美鄉村,持續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堅持生態優先 推進綠色發展
商洛市始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升級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推動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
創新打造“三大平臺”。以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平臺和國家秦嶺生態大數據中心為支撐,打造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平臺,構建守護秦嶺“中華祖脈”和“中央水塔”的長效機制。建成市縣鎮村四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平臺,落實網格員2485人、片長19800名,實現日常巡查監督管護常態化。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制定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和核算標準,爭取納入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商洛成為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首個摸清并公布生態產品價值家底的城市,“GEP自動核算”入選國家經典案例。
聚力建設“兩大場館”。以商洛市博物館為載體建設陜西省秦嶺生態博物館,重點推介展示大秦嶺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商洛歷史文化、地方特色非遺,凸顯商洛全域處于秦嶺腹地的自然生態優勢、秦楚交融的區域文化特點和戲劇之鄉、文化綠洲品牌形象。規劃建設商洛秦嶺生態植物園,采取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收集秦嶺地區植物物種,分區種植集科普示范、生態保護、植物展覽及融知識性、觀賞性、休閑娛樂性于一體的植物科普和植物景觀,實現生態與人文相生共融。
深入實施“六大工程”。積極謀劃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商洛高質量發展。實施城市休閑公園建設工程,103個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建成開放;實施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完成中心城區、六縣一區城區水生態修復和丹江、洛河、乾佑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全市11條主要河流23個監測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功能區標準,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施環境設施建設工程,商洛污水處理廠三期、生活垃圾發電廠和全域污水處理PPP項目今年內建成投用;實施造林綠化工程,2022年營造林80萬畝,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2221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56%;實施新能源項目工程,圍繞打造“3+N”產業集群,啟動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集群、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等高質量項目,礦產業產值占比逐年下降,綠色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實施綠色產業工程,聚焦建設特色農業強市,以木耳產業撬動“菌果藥畜茶酒”特色產業發展,品牌效應持續放大,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數量居全國首位,成為全國首批4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之一,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