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秦東大地上,油用牡丹、金銀花、黃花菜競相開放,葡萄、冬棗、水蜜桃、花椒、奶山羊等特色產業迸發出勃勃生機。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形成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糧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奶瓶子”“漁塘子”“六子”聯動良好格局,農業強市建設步履更加堅實。黨政同責守底線 糧食安全有保障
01
走進位于渭南市富平縣的陜富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小麥被精深加工成60多種專用面粉,后續產出饅頭、面條、餅干等多種食品,成品將通過冷鏈運輸進入省內外多家零售企業進行銷售。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建成糧食企業標準倉房,倉容89萬噸,培育糧食類農民合作社1060家、家庭農場656個、大戶2271戶,糧食全產業鏈產值166億元。
作為糧食種植大市,近年來,渭南市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不斷完善耕地保護體制機制,堅決扛穩保障糧食安全政治重任,印發了《渭南市全面建立耕地保護田長制工作實施方案》《渭南市推進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三年行動方案》等,用“長牙齒”的硬舉措不斷提升各級黨委政府保護耕地的主體意識和責任。
大荔縣蘇村鎮槐園村種糧大戶王武孝以前最頭疼的就是灌溉問題,因為土渠總是跑冒滴漏。去年3月,大荔縣在槐園村建設高標準農田,新修4米寬混凝土道路4000多米,泥結石道路600多米,修復機井20眼,鋪設輸水管道9000多米。“現在澆地時間從原來的10天縮短到6天,也不需要另外雇人,成本一下子就減少了,還節約了水資源。”王武孝說。
目前,渭南市已高質量完成45.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打造3000畝至5000畝的“示范方”28個,以良田筑穩了糧食生產基石。堅持向科技要糧,推廣優質糧食品種2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達到63%,首創國內積水區“無人機”飛播小麥6萬畝,畝均產量達500公斤以上。
去年,渭南市自主研發的“渭麥9號”獲得國家專利認定,示范田平均畝產601.6公斤。談到研究“渭麥9號”的初衷,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糧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張養利介紹,近年來由于極端天氣頻發,生產中旱地小麥品種少、產量低且不穩,嚴重制約了渭南市小麥生產的發展,基于此,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致力于優質高產抗旱小麥品種研發,通過品種間有性雜交,經過10年的后代選擇和系譜法處理,最終在旱地條件下選育成,具有優質、抗旱、抗寒、高產穩產、穗層整齊、落黃好等優良性狀的“渭麥9號”。
倉廩實,天下安。近年來,渭南市以良田筑穩生產基石,良種賦能優質基因,良法保障穩產穩供,良品推進提質增效,堅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同構”,促進糧食產業鏈條向精深加工的下游項目延伸,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產業興旺促增收 鄉村振興有抓手
02
5月10日21時22分,白水蘋果隨著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抵達太空,供神舟十五號和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食用,定格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而不久前,因為完善的蘋果產業鏈條,白水縣被認定為首批陜西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截至目前,白水蘋果種植面積達55萬畝,年產量近6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10億元,品牌價值59.99億元,連續5年位居中國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10強。
“我們已經與一些國內大型超市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在印度、泰國、俄羅斯等國家設立國外銷售專區,并與國外客戶簽訂了長期果品供應合同。”白水縣盛隆果業公司負責人侯保智介紹。除了線下銷售,白水縣借助互聯網優勢,在淘寶和京東等平臺開設了銷售窗口,并在唯品會授權銷售白水蘋果,不斷提升蘋果品牌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
白水蘋果是渭南市構建的多個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之一。近年來,渭南市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形成了糧食、生豬、蘋果、蔬菜等7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同時,依托7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鏈主”作用,通過發展壯大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輻射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現今,在渭南市諸如大荔冬棗、澄城櫻桃、富平柿餅、蒲城酥梨等特色果業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已達216.51億元。此外,蒲城縣家禽、富平縣乳制品、韓城市花椒也入選陜西省首批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據渭南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71.5萬畝、產量112.5萬噸,西甜瓜34.7萬畝、產量35.2萬噸,果品高接換優面積3.8萬畝,完成清園310萬畝;存欄生豬198萬頭、牛20.1萬頭、羊146萬只、家禽1730萬只,出欄生豬120萬頭、牛3.5萬頭、羊29萬只、家禽710萬只;肉蛋奶總產量43萬噸;水產品總產量3.1萬噸。豐富多樣的農副產品,極大豐富了群眾的餐桌。
鄉村建設加速度 美麗渭南入畫來
03
“房前屋后禁止堆放柴草磚瓦,生活垃圾按要求堆放到指定位置。”前不久,合陽縣甘井鎮休里村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休里村村規民約》修改版,共計14個條款,有3條對門前“三包”、垃圾收運、美麗鄉村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成為全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
“村里環境好了,群眾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休里村黨支部書記楊衛平坦言,現在村民的衛生觀念有很大提升,巷道內、房前屋后的垃圾村民都會自發清理干凈。如今,走進休里村,巷道整潔干凈,行道樹郁郁蔥蔥,農家院落靜謐祥和,一派詩情畫意的鄉村圖景。
休里村的美麗景象是渭南市2000多個村莊的縮影。今年以來,渭南市堅持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著力繪就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畫卷。目前,全市累計改造農村戶廁60余萬座,普及率達71%,95%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全覆蓋。全市創建全國綠色村莊22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4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10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271個,數量全省領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今年以來,渭南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讓廣袤鄉村在實現“物”的現代化同時,實現“人”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前幾天,臨渭區官底鎮廟王村村民閆雪亞剛給兒子辦完婚禮,彩禮和酒席總共花了9萬元,喜事辦得樸素熱鬧。“我們村都按紅白喜事章程來辦,不用撐面子大擺酒席,既省心又省錢。”閆雪亞說,按照章程,隨禮不超過100元,每桌菜品不超過200元、限定12個菜,酒水每桌不超過50元,喜事用煙每盒不超過10元。
如今的渭南,糧食連年豐收,四季瓜果飄香,群眾腰包越來越鼓,村莊越來越美。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宏偉愿景如同一顆顆“希望種子”,在遼闊的秦東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