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咸陽市持續強政策、建平臺、育主體、促轉化、優環境,科技創新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全力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2022年,咸陽市科技創新水平綜合指數(58.8%)位列全省第3,秦創原考核位列全省第2。
抓頂層設計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先行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率先在全省掛牌成立地市級科技工委,恢復設立7個縣級科技局,組建“1+N”創新促進服務體系(1個市級創促中心、13個縣級創促中心)。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的決定》《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為先行區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
秦創原(涇陽)創新生態基地項目。(資料圖)
抓規劃布局
搶抓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國家次區域戰略實施機遇,與省科技廳、西安市聯合設立西安—咸陽一體化專項,合力構建西安高新區—灃西新城—西部科技創新港—咸陽高新區科技創新走廊,啟動建設“咸—興—武”科創走廊,咸陽渭河高新大橋、地鐵1號線三期9月底即將通車,與“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和“秦創原先進制造業示范帶”實現無縫連接。抓住咸陽高新區被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范疇和同等享受秦創原“總窗口”政策的機遇,積極謀劃建設“雙中心”咸陽平臺。
抓平臺建設
緊盯“十四五末省級開發區縣域全覆蓋”的目標,堅持“創建省級開發區就是建設秦創原、打造先行區”的工作理念,實施開發區提檔升級工程,咸陽高新區綜合評價排名上升到第84位,咸陽經開區加快打造臨空科技城,興平市、武功縣、禮泉縣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渭城區、涇陽縣進入創建培育梯隊,高新區數量達到5個,與渭南市并列全省第1。聚力構建“雙創”全程服務體系,打造省級以上“雙創”載體34個,“筑夢·創智空間”被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咸陽創業灣被授予省級立體聯動“孵化器”,智匯園、臨空智港被授予省級成果轉化“加速器”。近三年,共實施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31個、市級科技計劃項目765個。
抓主體培育
按照“小升規、規做優、優做精、精上市”的思路,深入推進科技型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壓實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梯次推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51家)分別增長44%、112%,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經費20.8億元,同比增長43.2%,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73.2%,企業研發投入第一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抓溝通對接
堅持“月溝通、季拜訪、年慰問”,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一對一聯系對接高校院所,推動空天動力陜西重點實驗室試驗測試基地等重大研發平臺落地,全市現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省級實驗室5個。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億元,連續10年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中航制動的剎車材料、博菲特的流體閥門等40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抓“兩鏈”融合
圍繞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鼓勵“鏈主”企業制定新興產業創新鏈圖譜,支持開發區聯合龍頭企業搭建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打造優勢領域創新產業集群,新型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現代中醫與民族藥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成功入選46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新型顯示產業納入省科技廳廳市聯動重點項目,爭取支持資金9000萬元,招引培育新型顯示領域科技型企業20余家,產業鏈年新增產值約23億元。
抓深化改革
試行“前資助”“撥改投”“后補助”等多種資金支持方式,將“三項改革”成果轉化項目列入重大科技專項進行支持,2022年支持西安交大、西工大等38家高校院所72個項目,總金額2620萬元。出臺《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組建總規模7億元的科創種子基金,完成風險補償金本金各類貸款152筆,貸款金額95億元。
抓人才引育
成功舉辦兩屆“人才興咸”大會,聘請56名院士專家作為科技顧問。擴大科技特派員覆蓋面,在全市242家科技企業部署工業科技特派員387名,聘請農業科技特派員1000名。新增“科學家+工程師”隊伍50支,“新雙創”隊伍團隊176個,組建434名科技經紀人隊伍,開展“三項改革”進咸陽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等活動。去年以來,共組織路演225場次,促進147個優質項目成功落地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