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清流奔騰永向前。8月22日,漫步11.8公里的渭河楊凌段,只見河道暢通,河岸披綠,河面寬闊,碧水蕩漾,水草豐茂,鳥飛魚歡,旖旎秀麗的“最美家鄉河”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問水哪得清如許?為有“河長”治水來。
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楊凌示范區聚焦渭河生態治理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中小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重點領域,通過全力打好河湖保護戰、碧水保衛戰,建立河湖治理長效機制等,使境內“三河兩渠”的舊面貌實現了“長治久清”的根本性變化。
沖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
楊凌河湖生態日新月異的變化,展示著楊凌打造健康幸福河湖的豐碩成果,昭示著楊凌示范區河長制工作實現了從“有名有實”邁向“有能有效”。
河長制不是掛名制,而是責任制。近年來,楊凌各級河長通過常態化巡河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落實,河道的“四亂”現象基本杜絕了,河水變清了,生態變好了,白鷺等160多種野生鳥類紛紛在此繁衍生息,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圖景愈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一體建設的渭河濕地生態公園成為楊凌人引以為豪的城市生態名片。
渭河治理不僅帶來了“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隨著渭河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沿渭土地的吸引力越來越強,產生了明顯的產業集聚效應。楊凌的城市發展開始向南擴移,一批高效農業和低碳環保產業沿渭布局。
從渭河綜合治理中嘗到甜頭的楊凌人,更加堅定了信心,繼續把渭河生態治理提升向西延伸至扶風交界。昔日人跡罕至的“野河灘”,今日人流如織的“大公園”。渭河楊凌段,已成為展示楊凌城市形象的“會客廳”,也成為陜西渭河生態治理鏈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改革機制徹底改變私采濫挖的河湖亂象
隨著楊凌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砂石料需求旺盛,價格一路上漲。在巨額暴利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渭河楊凌段私挖盜采現象一度屢禁不絕。這不僅嚴重破壞河道的生態環境,危及河道防洪工程安全,還對河道沿線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為了根治這一“頑疾”,楊凌示范區在堅持高壓嚴打、依法嚴懲等常規治理手段的同時,2019年下半年,積極籌建國有采砂公司,在全省率先推進河道采砂政府統一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以國有統一管理為龍頭的河道采砂管理“12345”模式,徹底根治了各類采砂亂象。
“12345”河道采砂監管模式實行后,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過去楊凌段有二三十家采砂場,開采總量大,上繳國家利稅少;現在,開采總量變少了,每年上繳國家利稅增多了,有效防止了國有資源資產的流失。國有砂場嚴格按照國家要求開采運營,杜絕了超量開采、超范圍開采等違規違法現象。
同時,在政府統一指導下,砂石價格從以前140元/噸降低到80元/噸,大大降低了建筑企業和老百姓的用砂成本,擠壓了私人亂采的利潤空間,也徹底鏟除了黑惡勢力滋生蔓延的生存土壤,砂霸現象銷聲匿跡,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推進區校融合 積極服務旱區農業節水的國家戰略
助力高校發揮科研優勢,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楊凌示范區水務局以深入推進區校融合發展為契機,緊緊依托駐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涉水學科雄厚的人才、技術、資源優勢,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兩所大學積極主動承接中省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水土保持、高效節水灌溉、旱區節水農業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試驗示范、技術推廣,爭取項目、資金等。
充分發揮駐區高校水利人才優勢,助力水利事業發展。組建了示范區水利專家庫,吸納西農大、楊職院60多名資深水利專家入庫,為楊凌及全省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及時與省河長辦、西農大水建學院對接,積極推動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加掛陜西省河湖長學院牌子,為全省河湖長制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積極推進高校節水工作,構建節水型社會。楊凌示范區內兩所大學有學生6萬多人,是開展水資源節約利用的重要群體和重點區域。僅以西農大南校區浴室合同節水為例,實施刷卡計時收費后日均用水率同比下降68.9%,一年實現節水21萬方,節省水費74萬元,相當于一年節約一個西安“興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