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及中層管理干部領導力提升培訓活動,旨在幫助校園長和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技能與水平;召開“名校+”教育聯合體、“名師+”發展共同體教師業務能力培訓會,助力教師業務素質和教育創新能力發展;開展近三年新聘任特崗教師培訓活動……近期,延安市志丹縣舉辦多個層次的暑期培訓活動,提升干部教師治教治校和教育教學能力。
這是志丹縣抓實業務培訓、深化合作交流、提升教育質量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延安市志丹縣以“堅決打贏教育質量翻身仗”的勇氣,積極推行縣域教育改革,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以德育為先加強“五育并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努力提升縣域教育質量。
志丹縣市鎮小學學生在操場上跳繩
改變——擺脫縣域教育困境
地處陜西北部黃土高原的志丹縣,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革命的“紅都”,一直以來,教育優先發展是共識。
近年來,與大多數山區縣城一樣,志丹縣教育發展也面臨著困境。“自2015年以來,我們縣基礎教育出現明顯滑坡,城區學位供給不足,入學難、大班額、大校額問題突出,優質生源流失嚴重、教師隊伍不穩定……”志丹縣教科體局局長白萬杰說,“縣域教育質量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差距較大,成為民生領域的最大短板……”
志丹縣教科體局黨委副書記蘇紅林說:“教育是民生之本,雖然力爭三年內全縣教育質量達到全市中等水平、五年內躋身全市先進行列的目標有很大實現難度,但志丹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
為了改變教育現狀,2021年,志丹縣委、縣政府制定“堅決打贏教育質量翻身仗”戰略和“有學上、上好學、質量全面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并出臺了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辦法等16個配套文件,其中明確,縣財政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于教育科研、教師培訓等,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教師縣管校聘、教育質量評估考核等制度,致力于讓學生有學上、上好學,提升群眾對志丹教育的滿意度。
據了解,志丹縣建立了縣級領導包抓、縣直領導包聯學校制度,深入學校調研、指導,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問題。將校建項目和基礎設施改善作為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投入建設資金8.27億元,新建、續建包括志丹龍崗實驗中學、紅星小學在內的6所學校,共計新增初中學位3000個,小學學位2640個,幼兒園學位1620個,有效緩解了城區學校大校額、大班額突出問題。同時,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對18所學校(幼兒園)進行了維修改造,對全縣所有學校網絡、廚房等進行了提升改造,持續改善辦學育人條件。
“作為一所城區的老學校,以前2到4位老師只能擠在一個6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里,功能部室也無處安放,改建后學校配備了籃球場、足球場等場地,各種設施也更新配齊了……”市鎮小學校長曹殿虎說。在市鎮小學的教學樓前,記者看到學生們兩兩一組在跳繩,腳底下的綠色橡膠操場與藍天一起映襯著他們喜悅的臉龐。
“學校建了新的報告廳,翻修了操場,給我們更換了電腦、柜子和飲水機,學生的課桌椅也換成了嶄新的……”提起學校的變化,紅都小學的教師們難掩喜悅之情。在旦八初級中學的食堂里,學生們吃著一葷兩素的午餐,該校校長胡生智告訴記者,學校灶務實行自辦后,真正實現了學校食堂“一提一降”(提升飯菜質量,降低伙食費用),“現在只要每天12元,學生就可以吃到健康的一日三餐”。
志丹縣龍崗實驗中學的課堂
行動——多管齊下提高質量
“紅軍的戰歌由我們傳唱,長征的精神由我們繼承,紅軍小學紅色希望,我們要讓祖國更加強盛強盛……”6月13日上午,洪亮的童聲從劉志丹紅軍小學三年級(2)班的教室傳出,在課堂間隙,教師帶領學生齊唱著紅歌。這是該校德育教育的生動縮影。
“我認為抓教育質量,德育要先行,我們希望通過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五育并舉’。”該校校長劉伯文說。為此,在“四紅”教育基礎上,劉志丹紅軍小學確定了培養“五有、五長”時代新人的德育目標,編制了《德育評價標準實操手冊》,分學段研制評價標準和實施策略,將德育與主題班會、校園文化建設等緊密結合,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像劉志丹紅軍小學一樣,志丹縣中小學緊抓德育,加強“五育并舉”。紅都小學秉持“小習慣成就大未來”的德育理念,并將其運用于日常教學中,分年級設置目標,規范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學科素養;旦八初級中學通過主題德育活動、生態班級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審美能力和辨別力;2022年投入使用的紅星小學則從“入校打招呼”等小事做起,一步步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主動性……
“在上《塞上曲》時,我對導課、過渡環節挖掘不夠,是‘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導師的細致評課和指導讓我理順了思路、提升了古詩教學能力。”劉志丹紅軍小學教師高志艷說。今年2月,延安市“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暨幫扶志丹縣基礎教育項目啟動,全縣60名種子教師與40名導師完成師徒結對,實現了精準幫扶。項目惠及教師1500余人,省級名師們優質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方法,成為了推動志丹教育改革、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大引擎。
同時,為了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志丹縣推動各校實施“青藍工程”,為教師們的“蝶變”提供了途徑。市鎮小學教師李米霞對此深有感觸:“在師父郝振海老師的帶領下,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都有了飛躍,2018年獲得了省級教學能手稱號,后來還成了陜西省第八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此外,志丹縣還通過與名校合作辦學、建立“名校+”教育聯合體的方式縮小與縣外名校的差距,促進縣內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開拓辦學“新景象”。“去年秋季,我們與漢中市龍崗學校合作共建的志丹縣龍崗實驗中學投入使用,初步顯現了留住外流優質生源的策略效應。”白萬杰說。在此基礎上,雙方進一步合作,約定成立志丹縣龍崗高級中學,以托管辦學的方式開展。此外,志丹縣3所學校也與西安的學校積極合作,在學校管理、師資培訓、學科建設等方面融合提升,借勢借力打好教育翻身仗。“今年2月,我們與西安高新第六小學‘名校+’正式啟動了合作辦學,在隨后的跟崗研修、同課異構中,開闊了教師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市鎮小學校長曹殿虎說,“在縣域內,我們也承擔著幫扶‘+校’的責任,在定期的交流中,我們也學習到了很多管理、教學方面的好方法。”
志丹縣紅都小學學生在做眼保健操
煥彩——質量提升成效初顯
在紅都小學校長胡志英的記憶中,以前每到假期,就有大批家長帶著孩子前往延安、西安等地求學,不僅增加了經濟負擔,還導致了教育矛盾,現在這樣的現象得到了緩解。這個改變源于志丹“堅決打贏教育質量翻身仗”戰略和“有學上、上好學、質量全面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
近年來,經過不懈努力,志丹構建了首批“名校+”教育聯合體10個、組建“名師+”發展共同體90個、遴選“名課+”示范案例150個,為學校深度交流、教師專業成長搭建了平臺。“在與大家的交流以及名師課例的觀摩中,我提升了教研、教學水平,對大單元教學的把握也更精準了。”紅都小學教師劉黛娜說。
為了發揮名優校長作用,營造平者讓、能者上的氛圍,志丹優化了校園長選任機制,2022年新選聘了10名中小學校長,旦八初級中學校長胡生智就是其中之一。“剛從保安中學過來時,面對家長配合度低、生源流失等問題,我心里還挺失落的……”隨后,胡生智轉變心態,以縣級規劃為依托,重新確定了教科研獎勵、學科評價等7項制度,緊抓校領導、教師、班主任三支隊伍建設,打造互動式、情景式課堂,通過運動會、藝術節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和歸屬感,逐步提升教育質量……“現在學校的活動多了,我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學校的知識競賽中,我還拿了一等獎。”旦八初級中學八年級(2)班學生劉鑫宇說。“今年,安塞區招安鎮初級中學幾名學生的回流給了我很大信心,讓我真切體會到了群眾對我們的認可。”胡生智說。
與胡生智一樣,張會平也是選聘校長中的一員,來到紅星小學后,她帶領團隊確定了“讓每一顆星都閃亮”的辦學宗旨,構建了包括社會與交往、語言與表達等在內的“群星課程”,評選學習、禮儀、紀律之“星”,多元化評價學生。同時,積極舉辦家長論壇,促進家校共育,“有一次在校門口值班時,一位家長主動來找我,希望能夠義務為學生做黨史講解,這讓我很欣喜。”張會平說。
此外,志丹縣不斷擦亮校園足球“新名片”,全縣20所中小學被教育部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常態化開展安全教育,僅2022年便創建市級“平安校園”3所,縣級“平安校園”6所……
“‘堅決打贏教育質量翻身仗’戰略和‘有學上、上好學、質量全面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城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了。”白萬杰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力支持與推進正在開展的各類合作辦學項目,加大培訓培養力度,讓優秀教師留得住、有發展,持續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高質量完成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讓‘紅都’教育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