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中哈現代農業示范園里,風吹麥浪、新麥飄香;在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中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里,西瓜種苗長勢旺、瓜農笑開顏;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古吉蘭瓦拉市的科研農場里,新選育的油菜品種表現良好,金黃的油菜花海美不勝收……
窺一斑而知全豹。這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盛景,只是楊凌深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一個縮影。
絲綢古道,浩蕩西行。在這條橫亙于亞歐大陸上的商貿古道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農業交流活動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空變幻。走進新時代,作為地處“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楊凌,憑借國家首個農高區和全國唯一農業特色自貿片區、綜保區和上合組織農業基地、“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等多重疊加優勢,積極履行國家使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從“一粒種”到萬畝田
將楊凌良種帶出國門,播撒在“一帶一路”沿線廣袤沃土,是喬文這輩子做得最驕傲的事。
立夏時節,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中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看著來自家鄉的西瓜種苗長勢正旺,管理人員喬文喜不自禁。
這座海外示范園由喬文所在公司——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建設運營,園區距離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70公里,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目前已在此建設現代化設施農業大棚108畝、滴灌葡萄示范園1000畝、農機作業油料作物示范園1260畝、大田棉花等其他經濟作物1132畝。
無獨有偶。今年2月底,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古吉蘭瓦拉市的科研農場里,一大片燦爛的油菜花田迎來盛花期。這是楊凌金種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出的又一株“致富花”。
“我們成功選育出了新一代優質雜交雙低油菜品種HC-021C,這也是首個在巴基斯坦注冊成功的外國油菜品種。”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介紹,他們已在巴基斯坦推廣了25萬畝雜交油菜品種。“不僅僅是巴基斯坦,我們非常有信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推廣這些雜交油菜。”
在安排好哈薩克斯坦園區的工作任務并落實“一帶一路”碩士研究生實習規劃后,小麥育種專家張正茂馬不停蹄趕回國,參加夏收工作。“哈薩克斯坦緯度較高,應選取株高較高的育種材料進行育種。” 量取、比對、記錄,在位于楊凌示范區的西農大曹新莊育種基地,張正茂帶領學生在試驗田中緊張勞作。
自201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起,張正茂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團隊已在哈薩克斯坦完成13大類115個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品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相比當地主栽品種,試驗示范的小麥優良品種畝產增幅最高達60%。
從“一粒種”到萬畝田。立足發展現代農業“國家隊”職責定位和旱區種業硅谷優勢,楊凌與全球60多個國家在現代農業領域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先后建成13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輻射面積達3000多萬畝。
在喬文、穆建新、張正茂等絲路使者的推動下,一粒粒攜帶著“楊凌基因”的“金種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根發芽,結出現代農業合作的豐碩果實。
科技助力農業發展
減貧經驗值得借鑒
5月29日-31日,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楊凌舉辦。全球再次將鏡頭對準這座上合之城。
“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收獲僅需42天,全程采用無人化管理,且最多可以栽培24層。”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出席論壇的嘉賓們對園區展示的現代農業最新科技成果和引領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新技術、新模式大為稱贊。
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在設施農業領域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實訓基地,園區集成展示和示范了1100多種國內外先進的設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
這種“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政府推動”的園區建設運營模式已推廣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8個境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110多個優良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輻射面積超過3000萬畝。而像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這樣的上合組織農業實訓基地,楊凌已先后在國內外建立了20個。
“中國為世界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將向中國學習更多先進經驗和技術,與中方一道,努力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巴基斯坦參議院副主席阿夫里迪說。
跨越山海,和18個國家的學員同赴中國農業圣地楊凌,尋取農業科技“真經”,參加中亞國家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綜合培訓班的孟加拉國學員安波直言,一踏進楊凌,科技之風撲面而來。“我想把這里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引進到我們國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感謝楊凌示范區國際交流中心舉辦中亞國家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綜合培訓班。”這是烏茲別克斯坦農業部部長沃伊托夫寫給楊凌的一封感謝信。感謝楊凌作為主辦方在中亞國家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綜合培訓班上所做的辛勤努力和付出。盡管文字簡短,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位于烏茲別克斯坦的中烏節水農業海外示范園,一提到楊凌的農業節水設備,阿里木教授直豎大拇指。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德蘭團隊研發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使當地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50%,投資減少40%。烏方合作者阿里木教授不僅掌握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更看到了與中國合作的廣闊前景。
開展援外培訓、集成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楊凌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以務實行動為世界提供“減貧智慧”。
“我們所在的陜西楊凌農業示范區是農業科技促進減貧事業發展的‘樣板’地區,也是中國特色減貧模式的縮影。”上合組織睦委會副主席崔麗如是說。
加強國際產能合作
厚植發展新優勢
5月16日,在慶祝“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中哈商品展開幕儀式現場,楊凌農業科技產業集團與哈薩克斯坦康格迪亞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圍繞農作物種植、訂單農業、糧食、作物種子及農副產品的進出口和農業科技交流推廣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
借助在農業全產業鏈的市場、渠道、政策和技術優勢,楊凌農業科技產業集團積極開展農產品和食品進出口業務,通過在新疆布局面粉加工、油脂加工、糧食貿易等產業和在西安國際港務區保稅區建設面制品加工基地,切實助推全國糧食安全、豐富優質農產品供應。
6月20日,一批產自烏茲別克斯坦的車厘子,搭乘“空中絲綢之路”包機,由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運抵楊凌。
絲路古國直采、絲路包機直達。這是楊凌示范區貫徹落實中國-中亞峰會成果的重要舉措,為擴大楊凌示范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打開了新渠道。
炎炎夏日絲毫未影響國家(楊凌)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項目建設進度。“該項目建成后可滿足每年4萬批次入境農作物的檢疫檢驗和10萬份種質資源儲存,有效增強楊凌自貿片區隔離檢疫功能,支撐國家農業貿易便利化,打造‘一帶一路’種質資源檢疫國際合作中心。”楊凌示范區自貿辦主任蘇亞文介紹。距該項目不遠處的楊凌綜合保稅區海關大樓傲然挺立在藍天下。
去年8月24日,隨著首單貨物入區通關,楊凌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目前,已在生物科技研發、大宗農產品貿易、農產品跨境電商等方面儲備項目20余個,陜西最大的外商直投項目加拿大麥肯馬鈴薯產業園項目順利入區,先正達、良科等種業企業先后入駐,金沙河食品保稅加工、合成醫藥血竭提取加工等項目已正式簽約入駐綜保區。
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交易中心,來自楊凌的特色農產品受到當地群眾歡迎。塔什干交易中心是由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公司負責建設運營、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外資(烏茲別克斯坦)公司運營的經貿服務平臺,于去年12月21日正式啟用。目前,已經匯集了包括淳化蘋果、陜北小米、陜南茶葉在內的上百種陜西特色產品。
“這里不僅可以作為貨物交易的中轉站,還將作為孵化平臺,為更多愿意走出去的企業鋪路搭橋提供服務,讓‘一帶一路’發展紅利惠及更多人。”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兵說。
走出去,引進來。一來一往之間,增進的是發展的信心,增添的是發展的動能。“今年烏茲別克斯坦商品原料交易所入駐楊凌;開展農業援外培訓項目17期、培訓4430人次;10個境外園區輻射面積達3000多萬畝;新簽訂國際產能合作協議3項,24個外貿項目加快落地,帶動全區外貿總額增長17.2%。”楊凌示范區2023年上半年工作會上展示的這份“成績單”見證著“一帶一路”在楊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