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50景之乾坤灣航拍圖。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陜西省地處黃河中游,黃河干流在陜西境內全長719公里。延安市13個區縣全部位于黃河流域,200多萬延安人民生活在流淌248公里的黃河兩岸。近年來,延安守護綠水青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弘揚黃土文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沿岸奔“綠” 黃土高原換“新”衣 九月,行走在黃土高原上,到處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就是乾坤灣”。黃河流經延安市延川縣時形成了五個S型大轉彎,造就了聞名遐邇的黃河蛇曲群。其中,以弧度320度的乾坤灣最為壯觀。乘黃河索道放眼望去,藍天白云青山映襯下,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奔騰在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間。 千畝稻田,滿池蓮蓬,同樣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南泥灣,如今再現“陜北好江南”。這得益于陜西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的濕地修復和保護。
“南泥灣濕地公園總面積1043.98公頃,濕地面積406.52公頃,濕地率38.94%,其中修復濕地稻田200余畝,擴充濕地165畝。”南泥灣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項目管理部王彥龍介紹說。 南泥灣濕地公園的建設,使河道沿線1.4萬畝耕地安全得到有效保護,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也有效保護了黃河一級支流汾川河的源頭,保護了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
距離南泥灣80多公里的延長縣張家灘鎮,5.28萬畝的國家儲備林也已于今年5月完工。延安人民在恢復綠水青山的同時,也正逐步嘗試用綠水青山來換金山銀山。 據延長縣林業局碳匯開發管理科科長常雷雷介紹,延長縣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4.79億元,建立了長中短三期結合、文林旅互促融合的還款盈利模式。項目建設林下骨干苗圃2000畝,用于短期收益;探索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科普教育等林下休閑產業,用于中期收益;依托林業科研機構,建立林草碳匯自愿減排交易制度,林業碳匯產業,用于長期收益。 這也是該縣探索“雙儲林”基地建設和林業碳匯開發利用融合發展新路徑,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有益嘗試。 人民奔“富” 群眾增收有“新”路
眼下黃河畔的紅棗即將迎來豐收,延川縣乾坤灣鎮伏義何村53歲的棗農郭海燕經營的2060畝棗園也即將開始銷售。 與傳統意義的棗農不同,郭海燕除了經管伏義河紅棗種植基地,還經營著伏義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是乾坤灣鎮推進紅棗標準化示范園管理建設,推動紅棗管理向專業化漸進的重要抓手。合作社吸納棗農56戶,打通鮮棗、干棗銷售渠道,實現人均增收6300元。 此外,乾坤灣鎮還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生產車間,生產棗芽茶、棗酒,形成棗芽、鮮棗、干棗產銷一條線。目前紅棗綜合產值達到38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鄉村的發展。
與在黃河畔種植紅棗的延川縣不同,陜西延長縣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延長石油。 油田伴生氣,在初期原油開采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制約,難以收集利用,會被看作廢氣點燃排放到空中,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污染了空氣。如今延長石油油田氣化工科技公司以油田伴生氣為原料,通過目前行業里唯一的工藝路線組合,讓曾經的“廢氣”原料變成了高附加值產品,并應用在醫藥、工程塑料、電池溶液、紡織等多個領域。 該公司所在的延長工業園區2022年總產值達51.09億元,累計實現就業2930人。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白文濤介紹,園區將圍繞“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依托延長資源稟賦,圍繞“鏈主”企業,正在謀劃延鏈、補鏈、新能源、儲備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應用等高質量項目。 傳統工業低碳發展,“專精特新”產業也正賦能延安高質量發展,激活老區發展新動能。 三達膜是延安新材料產業園的入駐企業,是專注于膜材料研發與生產、膜組件生產、膜工藝設計、膜設備制造、膜系統集成完整膜產業鏈的高科技企業。2019年在延安投產,目前總產值達17億多。
三達膜市場部經理孫豐智介紹說,“西北地區干旱缺水,一些煤油化工企業對膜的應用非常多。在延安建設基地,可以輻射整個西北地區,運輸、售后相對來說更方便一些。” “區園目前共引進企業16家,其中生產制造類企業10家,均屬于科技創新型、低碳環保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1.76億元,納稅7562萬元,新增就業崗位300余個,成功培育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初步形成了先進高分子膜、石墨烯等新材料和新能源儲能、先進制造的產業布局。”延安新材料產業園副主任李華軍介紹道。 新農業、新工業、“專精特新”產業,延安正不斷通過供給側改革,拓寬人民增收新路徑,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文化奔“美” 黃土文化煥“新”彩
文化是了解一個區域特點、風土人情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近年來,延安市不斷創新旅游業態、旅游產品、旅游模式,深入推進“旅游+”和“+旅游”,更好滿足游客日益多元多樣的需求,盡力展現陜北黃土風情之美。 實景感受陜北民歌、道情、窯洞、說書,實地體驗釀酒、漏粉、榨麻油的工藝……這些黃土高原風情、陜北民俗文化、農耕生產方式,您都可以在位于延川縣城西北方向15公里處劉家溝村體驗到。 劉家溝村是一個陜北傳統村落,因電影《人生》曾在這里取景又變得別具一格。近年來,劉家溝村盤活古村資源,對村里閑置窯洞進行開發利用。如今,經過修整的窯洞蘊含著古樸的韻味,又煥發著持久的生命力。 劉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師平生說,村里按照“村集體+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發展旅游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剪紙等非遺傳統手工藝從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讓“指尖技藝”真正成為“指尖經濟”,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截至202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58萬元,村集體收入32萬元。 如今的劉家溝村,周末游客如織,成了當地旅游名村。劉家溝村正用它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建筑內涵,展示古老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除了黃土高原文化,延安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工業文化。 延安市延長縣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是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延長油礦亦被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母親礦"。境內有著“延一井”、“七一井”、蘇聯專家招待所等一批豐富的石油工業文化遺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重要地理標識。 近年來,延長縣高度重視石油工業文化發展,已先后完成了七一井、蘇聯專家招待所等部分工業遺址的初步修復保護,啟動了“延一井”保護提升、石油廠職工窯洞舊址恢復等項目,石油工業文化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未來延長縣還將打造一條石油溯源之旅精品線路、一個國家級石油主題博物館,填補文旅產業短板,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黃土文化和石油工業文化,紅色文化依然是延安最亮的底色。 大型紅色沉浸式歌舞劇《延安十三年》,以延安老城為摹本,復原了老延安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街景,通過沉浸式演出、行進式觀看以及體感互動等多重感官體驗,讓“延安十三年”這段崢嶸歲月躍然眼前,使中國紅色歷史更加鮮活生動地呈現給觀眾。 今年以來,金延安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已接待游客超過370萬人次。近年來,延安市不斷拓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豐富紅色旅游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講好紅色故事。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延安老區人民也正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不斷改善黃河流域生態、搶抓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高質量發展機遇,譜寫著新時代延安人民踔厲奮發的美妙進行曲。